倘若你看过汤唯和吴秀波主演的《北京遇见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那么你很可能会为男女主的爱情而感动,也会为影片中两人隔空写信交流的情节而羡慕。但你还能想起那本女主爱不释手的书,那本作为整部影片牵引线索的书吗?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那本书——《查令十字街84号》,作者是海莲·汉芙。
一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小众书,很多普通大众(譬如小编)在看《北京遇见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前都不知道这本书,更不用说作者海莲·汉芙。
机缘巧合看完电影之后,一直很好奇原作中的人物到底是怎样的性格?他们的隔空书信对谈又在说些什么呢?于是,立马买回了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
先聊下作者海莲·汉芙,她1916年生于费城,绝大部分的岁月都在曼哈顿度过,一生潦倒。生前从事主要工作是为剧团修审剧本;并曾为若干电视剧集撰写剧本。海莲·汉芙的作品不是很多,除了《查令十字街84号》,其余的都不太为人所知。
海莲·汉芙是一位爱书之人,这也是《查令十字街84号》得以发生的现实原因。我常想,每一本书,每一个作者,即便在不同的时空,常常却又相似的情感和感悟。阅读本身是一种乐趣,通过阅读穿越时空的限制,遇到共性的情感磁场,这更是一种难得的庆幸。
《查令十字街84号》让海莲·汉芙得以被后人知晓,书中二人的书信交流,让我们这些处于信息爆炸,沟通便捷却又倍感孤独的群体感到安静,平静,却又会有一种丧失的感觉。到底我们丧失的是什么是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
关于书的内容。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整本书都是书信的形式,里面是海莲和弗兰克20多年的书信。不同于我们常见到的小说,散文,杂文等等。书(中文版)本身非常的小巧,不厚,可能两个小时或者一上午就可以看完。
书的开始,海莲·汉芙看到弗兰克经营的书店刊登的广告,便尝试其帮忙寻找基本书。或许你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大费周折?因为那可是1940s左右,在美国关于英国文学稍久远一点的书十分难找并且即便有价格也很昂贵,但海莲对英国文学情有独钟,尤其是旧书更是喜爱。
就这样,海莲和弗兰克开始了买书和卖书的书信往来。善良率性的海莲得知当时的英国食物紧缩,便给弗兰克他们寄去食物,因此书店的所有人对于海莲更加喜爱。
而弗兰克和海莲也开始变得熟悉。他们互相更改了对方的书信上的称呼,两人在信中的语气和遣词造句也更为随意,犹如相熟的朋友一般。作为英国人和店主的弗兰克,在一开始始终保持着一种英国绅士的距离感,信中也尽显礼貌。慢慢阅读就会发现,弗兰克竟然也开始说起了俏皮话,真是让人觉得可爱。
海莲不断在信中催促着弗兰克去为她寻书,弗兰克这边也热血真诚地为其寻觅。渐渐,两人除了生意上的书信,彼此也开始述说一些生活上的事情,两个人之间产生了中默契。在张立宪《爱情的另一种译法》中,有这样一段打动人心的话:“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位叫怀念。”
可惜的是,命运弄人。海莲和弗兰克终究还是没有见到彼此。当多年后,海莲终于踏上英国的土地,但是那个温和幽默的男人弗兰克已经与世长辞。
三
其实,我并不能确认海莲与弗兰克之间是否有所谓的爱情,但是我知道他们之间有一种默契,譬如知己。那种对于古书的喜爱,关于文学上的契合。
海莲和弗兰克曾经那么近,以书信为载体的两人,在文字里找到共鸣和默契,即便大西洋在中间隔断。精神上却无比贴近。然而,他们又是那么远,生死相隔,一生再无相见之日。
我想,会不会有这样一种可能。《查令十字街84号》让人喜爱可能就是因为这种遗憾在里面。如果他们真的相见是否能够守护住20多年的美好呢?人们在里面看到遗憾,看到缺憾,或许这才让他们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因为现实本身就是残酷的,人生本身也不会总是happy ending。
即便现在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不是弗兰克当年的书店,但是却不影响众多的人前去观看。正如书的序言写到:“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表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倘若你决定看看这本书,或许未来某天你来到这里,你会不经意想起这段最近的距离,最远的距离。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WeLis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