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九师附小与九师

作者:何仁烯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篇原载于何仁烯老师编纂的《九江师范百年回首》,经作者家人授权转发。因篇幅原因,编者对原文中部分关于九师附小获得荣誉称号等内容略作删节,特此说明。

九江师范附属小学庆祝一九五四年元旦及新校舍落成合影

一、九师附小简史

九江师范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九师附小”)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也是一所很有影响的小学。

九师附小的源头是江西省第六师范的附属小学,建立于1921年。开始只开设初级班(1~4) 年级。校舍在莲花池旁边的丁官营,借用萧家的房子。1927 年春,省六师撤销,与省三中合并为江西省立九江中学。是年秋,九江中学分解为江西省立第三女子中学与江西省立第四中学。六师附小就随着省第六师范的消失而改名为省立四中附设实验小学,同时增设高级班(5~6) 年级,成为“四、二”分段制的完全小学。校址由丁官营移至文庙(即今浔阳区朝阳小学所在地)。

九师附小在全国征文比赛中获奖

1933年,省立四中更名为省立九江乡村师范,实验小学也随之易名为九江乡师附属小学。而由三女中易名的九江女师却没有附属小学。1934年秋,九江女师同“乡师”协商,要求“九江乡师”另谋实习基地(因“文庙”离女师较近)。于是“乡师”同意将文庙的附小移交给九江女师。从此,这所小学就改组、更名为九江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女师附小”)。

女师附小建立之后,就成为女师不可分割的联系体,就是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也是如此。1937年11月,九江处于紧张的战备状态。12月11日,附小校舍就被军队借住。第二天,附小受命清理校具,包装文书档案。12月14日,附小全体员工随女师撤离九江。抗战八年,伴随女师先后迁移于吉安县之老屋下与宁都之石上,既为女师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也为战时后方的普及教育、宣传抗日与振奋民族精神作出了贡献。

抗战时期九江女师与宁都石上乡政府合建“女师附小”,照片中人物为当时附小学生廖东浪

1945年抗战胜利,附小要迁回原址。但原址“文庙”被新成立的九江县中先行占用,致使附小无处落脚。女师领导出面与九江县政府协商,一时无法解决而成纠葛。最后是当时的省长王陵基来浔解决矛盾。第二年,九江县中迁出“文庙”。附小就一直在“文庙”,直到1964年止。

解放前,附小只设校长1人(解放初也如此),由女师提名,报请教育厅批准任命。校长之下,设教导、总务两部,各部设部主任1人。教导部下设教务、训导、统计、图书、游艺、出版、体育、家庭联络等8个股。总务部下设文书、庶务、会计、卫生、园艺等5股。各股人员都由全体教职员工推选产生,都是任课教师兼职的。学校另设有经济稽核委员会,每月初审核上月的经费收支账目。另有实习辅导委员会,负责指导有关师范生实习事宜。两个委员会的人员也由教职员推举产生。

附小的规模,解放前一直较小,基本上是每个年级一个班,每班学额一般不能超过40人。为方便师范生的参观、实习,专门开设了一个复式班。教职员工最多也只有十多人,自1934年至1949年的15年中,毕业生总数也不过500人。

1949年5月,九江获得解放,九江女子师范改名为九江师范,附小也随之易名为江西省立九江师范附属小学,学制六年。1950年7月,学校成立了“少先队”组织。第一批少先队员只有93人。到1953年,建立了少先队大队部,各教学班基本都是少先队中队。五十年代中期,附小班级逐步增加到15个。1~6年级各一个班,一个幼儿班,三个复式班,同时进行五年一贯制的实验,开设了5个班的五年一贯制。学生此时六百余人,教师增加到二十七人。

1953年九师附小全体教员合影

政府对附小非常关心,曾两次拨款维修和新建。1954年元旦,建成一栋十间教室的教学大楼。1964年,因九江市新建朝阳路,经当时市领导研究决定,“文庙”要拆除,附小搬迁到甘棠南路52号,即现在的新校址(当时的南湖小学和九江师范速成部操场的一半,还“同文中学”的一角)。这时班级为十八个,学生七百余人,教职工三十五人。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全校师生团结奋斗,附小办得很有特色,是当时九江地区小学群体中的佼佼者,是省重点小学之一。曾多次获省、地市模范单位,曾几次接待过外宾参观,深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1953年九师附小教师合影

历史进入“文革”时期,中国大地经历了一场浩劫。附小的遭灾也不可避免。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良好的校风被否定,是非曲直被颠倒,历史悠久的附小校名也被政治口号的“跃进小学”所代替(当时九师被撤销)。工宣队进驻学校,教室和宿舍被侵占,学校成为工厂管理的一部分。后又几度易名,几度更替隶属关系(本属地区管,后为小市管,又划给浔阳区管)。80%以上的教师被下放到农村“安家落户”,使附小变得面目全非。

1964 年以后的九师附小校舍

1972年,九江师范在“文革”中停办三年之后又恢复了,“九师附小”的事又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由于九师恢复时还在九江县的马回岭,“附小”的事暂被搁置。1975年,九师在三里街建成新校舍,九师的主要人员已迁回三里街。恰在这时,地区领导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利用九师在三里街的人、物、与校舍的资源,建立“九江师专”。而“跃进小学”(原附小)就成为师专的附校(不叫附小,叫附校,因为里面还有几个初中班)。另一方面,马回岭还有九师的部分人员,仍保留“九江师范”的校名。

1979年,九师又选择新址建校(供电局旁边的女儿街)。同年11月,九江行署批复地区文教局《关于将师专附校改为‘九师附小’的报告》,同意将“师专附校”改为“九师附小”,作为九师的教学实习基地,并可举办幼儿示范教育。附小隶属九师直接领导和管理(原有的初中班,1982年秋由教育局安排到就近的几所学校)。从此,附小又回归原位,并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开拓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年年在变样。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和谐校园、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江西省首批实施素质教育示范校、省人民满意十大品牌小学、省安全文明校园等奖项殊荣。

二、九师附小与九师

教育行政部门、九师与附小的关系,早在 1954 年,省教育厅第 8025 号文件就有过明确规定:

(1)附小为专署(市)的重点学校,由专署(市)直接掌握,专署(市)应负责把附小办好,使之能对全专区(市)小学起示范和辅导作用。

(2)附小的日常行政工作、教学业务与学习,直接归师范学校领导,师范学校领导附小的工作,应有专人负责。

(3)师范学校所在地(市)或县(市)的文教行政部门应尊重师范学校对附小的领导,并加强对附小的监督,但不能单独向附小布置工作。有必要布置工作时,应取得师范学校的同意,通过师范来布置。

除以上要点外,附小的人事调动工作的要求,基本与解放前相同。如附小校长任命、调离,需经过省厅批准。附小的编制,应酌情照顾。

1979 年 10 月,地文教局决定将师专附校改为九师附小后,1985 年 5 月,市教育局与九江师范签订了《关于接交九师附小管理权的协议书》,其内容为:自 1985 年 5 月起,将附小管理权交给九师,在党、政、财、人事方面,均接受九师的领导与管理。

① 附小的党支部属九师总支领导。

② 附小教职员工的管理根据省委赣办(84)8 号文件精神办理。九师有权决定师范与附小人员的内部流动。附小的各级领导干部由九师负责考核、选拔、任命、调整,或报有关部门任命和备案。

③ 附小的经费,1985 年由市局拨给,1985 年以后,由九师会同附小和财政局具体商量,由财政局根据事业发展核定拨款。

④ 固定资产的清查核实,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动用。

以上两个文件有互相补充的作用,对师范学校和附小的要求都很明确。但在实践中,具体执行得不够,其责任应在九师领导方面。

师范和附小的关系,最密切的当然是“女师”时期,等于是一个连结体,不可分割。最早,附小的校长就是熊恬(女师校长)兼任的。1937 年春,熊恬任命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郭佐乾为附小校长。郭毕业于北平大学(即后来的北京大学),口齿伶俐,风度翩翩;任附小校长时,还兼任师范的课。

附小首任校长郭佐乾

解放后的李克夫时期,对附小仍非常重视,他本人经常到附小听汇报、研究工作,并派出了最出色的毕业生黄英常来附小任校长。黄的工作能力很强,后来调省教育厅,再返回九江后,成为九江文教界的领导成员之一。

吴翼鉴接替李克夫,吴对待附小更加重视。历史的经验证明,师范校长有见识、有能力者都会处理好与附小的关系,反之,师范校长逊色、不重视附小、不善于领导,附小也会疏离。所以吴翼鉴和周玉青在主持九师工作的时候,附小与师范的关系异常紧密。再往后,反右、大跃进、大炼钢铁,只顾开展各种批判活动,教育实习少了,研究附小的工作也少了,但总体关系还是好的,直到“文化大革命”,九师撤销,附小也随之流失。

“文革”后,九师在女儿街复建,迁校后首任校长蔡方奎。蔡过去虽未从事过师范教育,但他了解师范学校的特质,并重视与附小的关系,反复强调要深入附小,搞好和附小的关系。包括后任校长袁靖平主持工作时期,九师与附小的关系都比较好。

当时附小校长汤伦,也积极主动地为九师的整体工作服务。师范老师都有深入附小听课、研究教学的工作安排,特别是语、数教学法的教师,到附小兼课。师范的班级与附小有对应的挂钩关系,师范生到附小班上协助开展课外活动,并曾派出许昌球老师挂职附小副校长。所有这些措施,对附小是一个鞭策与促进,对师范的教学改革与教育实习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在附小任职最长的汤伦校长

但到九十年代晚期,这些好的传统逐渐失落了,造成了附小与师范的逐渐疏离。九师并入职大时,也未有学校领导来附小征求意见,更未考虑附小的去留。

九江师范并入九江职业大学后,因管理体制的原因,“九师附小”仍归属市教育局。经市编办与市教育局批准,于 2008 年 10 月更名为“九江小学”。“九师附小”改名了,但她在社会、在人们心中的影响仍在延续;再过若干年后,“附小”的名字还不会消失。

总之,一百年来,“九师附小”是师范不可分割的部分,她伴随师范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既是九江师范培养人才的实习基地,又充当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先锋,为九江师范赢得了荣誉,也获得了社会的信赖与赞扬。“附小”百年来的十几位校长和全体教师,都为附小的自强立业、服务师范、服务社会,立下了不朽功勋。

何仁烯

【作者简介】

何仁烯(1929—2022年),笔名何笑天,江西九江市瑞昌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毕生从事教育工作。文革前,曾主持九江地区中等学校语文教学及行政管理研究工作。文革后,历任九江师范教导主任等职。

【编后记】

本文配图主要选自何仁烯老师编纂的《九江师范百年回首》。此前,本公众号曾发表郑光中老师撰写的《九江文史 | 九江小学的诞生与发展》,该文偏重于以大事记形式梳理九江小学的发展沿革,而何仁烯老师此文则侧重于九师附小与九师(九江女子师范与九江师范)之间的关系脉络。尤其是本文第二部分,较为详实地记述了两校的渊源、行政关系及某个时期的疏离与变迁,史料价值较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个性化消息: 将用户的姓名存到一个变量中,并向该用户显示一条消息。显示的消息应非常简单,如“Hello ...
    她即我命阅读 8,523评论 0 5
  • 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快速、更精彩、更辉煌的成长,我将开始这段刻骨铭心的自我蜕变之旅!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天坚持阅...
    李薇帆阅读 5,960评论 0 3
  • 似乎最近一直都在路上,每次出来走的时候感受都会很不一样。 1、感恩一直遇到好心人,很幸运。在路上总是...
    时间里的花Lily阅读 5,215评论 0 2
  • 1、expected an indented block 冒号后面是要写上一定的内容的(新手容易遗忘这一点); 缩...
    庵下桃花仙阅读 3,547评论 0 1
  • 一、工具箱(多种工具共用一个快捷键的可同时按【Shift】加此快捷键选取)矩形、椭圆选框工具 【M】移动工具 【V...
    墨雅丫阅读 3,54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