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回归到田园生活,去做真正的自己,按照本心继续生活。《归园田居》共五首,《归园田居》其一是第一首,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舒适,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开塞》一文中,商鞅把文化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亲亲而爱私,第二种是上贤而悦仁,第三种是贵贵而尊官。士大夫们想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陶渊明自然也不例外。他有着十三年的仕宦生活,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在官场绝望之后,他选择回归自然。虽然后来也有做官的机会,但他觉得自己无法适应官场,寻找真我,坚守自己本心,返回自然之中。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挣脱牢笼,在这里开荒种田,生活的舒适惬意。陶渊明的选择为后来在官场不如意的士大夫指明了方向。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视为知己,写出了“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在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膻”,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他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陶渊明率真自然,活出真正的自己,这就是陶渊明受欢迎的原因。现在的我们,为生计而奔波,身心疲惫,对职场厌倦,这时我们或可以离开职场,寻找宁静,现在也有一些人离开都市,回归到田园生活。但大部分的人,还是在职场生活中,职场生活虽喧杂,但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喧嚣中去寻找内心的一份率真与宁静。
总之,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寻找真我,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