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閑下來的時候,總要往甘露寺跑跑,也許是性格的原因,也許是怕麻煩,常常一個人便坐著車出發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早課是不可免的。五點半的早課,下了殿再去齋堂吃完早飯,時間也不過剛剛七點多而已。一下覺得寬裕起來。
大殿院子裏的芭蕉,是我最愛的一景。雨天,晴天,哪怕是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段,也呈現著不同的光景。
图片发自简书APP
清晨的龍象臺,晨霧還未散盡。
图片发自简书App
平日最喜在這裏觀景,一個人常常可以凝神半天。對語的只有山林的寂靜。
图片发自简书App
用完早膳,去後廚幫忙,洗菜、摘菜。
图片发自简书App
負責切菜的姐姐說,寺院食材乃八方供養,當好好珍惜,不得有絲毫浪費。——於是,青椒的蒂也被切進菜筐裏。
图片发自简书App
廚房里貼的(灶神咒?)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而新修的齋堂,一直是師父引以為傲的。將一整面牆打通,裝上大塊玻璃,變成了最美的觀景齋堂。
图片发自简书App
清凈素齋,就著美景,實為賞心樂事,秀色可餐爾。
图片发自简书App
齋堂名為“五觀堂”,意味“食存五觀”。哪五觀?師父都寫成了楹聯掛在牆上,只惜照片反光,字看不清。就於此分享于大家吧: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五、为成道业,方受此食。
“五”即所观之境,“观”即能思之心。境事是别,略列五种,心观该通,无非厌治。以通贯别,涩所合称,故云五观。
图片发自简书App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蔬一飯,當知不易。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碗再簡單不過的湯,卻覺著是人間至味。
图片发自简书App
所有的門、窗子,以及木質桌椅,均由師父設計,寺院裏的木工团队打造而成。
图片发自简书App
雲霧繚繞,乃是山間常景。
图片发自简书App
藏經閣下面供奉著一處法師真身。上香,禮拜。
图片发自简书App
歲月頗長,品茶讀書,乃一樂事。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夏盡秋來,歲月枯榮。
卻從來未曾刻意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