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的一本人文社会类著作。书中主要讲述了童年这一概念的产生、发展和正在消逝的现象和原因。在书中,作者将造成童年消逝的矛头直指科技社会的电子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电子传播媒介使人类进入娱乐化时代,而童年的消逝,则是娱乐化时代造成的后果之一。
在接触此书之前,童年在我看来就像是一种流传已久的习俗,即成年人要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从自然角度讲,人有婴儿期、成年期,但是儿童这个概念却是一种社会产物。从印刷术被发明开始,童年开始萌芽,但童年这个概念的确立,无论从哪种形式来说也不超过400年。印刷术发明之前,儿童不能称之为“儿童”,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死“微型成人”。他们每日和成年人在一起生活,像成年人一样劳动,知道成年人所有的秘密,也可以像成年人一样思考,除了在生理上,儿童和成人的确没有什么不同。这时候的成年人也不会将儿童作为“儿童”对待,因为他们还没有进化出羞耻感,他们不会认为儿童需要特殊的抚育方式,并且远离一些不符合他们年龄段所该了解的事物,比如:暴力、性等等。这时候的成年人和儿童在接受信息方面是平等的,因为此时的信息还是通过口头传播,儿童完全有可能从成年人口中获取任何他们想知道或者不想知道的信息。直到印刷术流传开来,成年人有了自己专属的信息通道,成年人和儿童的区别渐渐显现。这种区别带来了知识差异,而印刷术则导致了个人主义,两者的结合便是童年出现的动因。儿童为了弥补这种由个人主义造成的知识差异,就要通过学习来进入成年人的信息通道,这就导致了学校的诞生。学校一方面是童年概念的保护者,同时也是童年的摧毁者。学校专为儿童而设立,但学习的目的却是使儿童能够掌握成年人的信息通道,为顺利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做准备。童年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至少,18世纪的工业化就给了它巨大的打击。大型工业对廉价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使儿童成为工业发展的“助燃器”,儿童失去了童年。所幸,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让一批人认识到童年的重要性,同时,工业化所造就的中上层阶级本身也成为了保护童年的一股力量。发展至此,可以说童年在人类社会已经扎稳了根基。
第二章则是童年消逝的现象和原因。尼尔·波兹曼在书中列举了各种现象来证明童年的消逝,如女性青春期的提前、电影童星、电视广告中使用儿童做性对象等等,但是最重要的则是儿童与成年人之间已经不那么明显的区别。提到这些,尼尔·波兹曼认为电视应该负主要责任。电视将信息图像化造成儿童能够轻易理解信息内容,这使得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秘密变得越来越少。儿童可以无阻碍的从电视上了解到关于暴力、性的知识,并且还可以通过电视模仿成年人的语气、行为甚至穿着服装。还有儿童文学、儿童游戏都越来越成人化,甚至儿童犯罪的频率和残忍程度都接近于成人。所有这些,归根结底,其实是儿童的心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主要是电子媒介)逐渐趋于成人化,然后儿童与成人在趣味和风格上越来越一致,这应该就是尼尔·波兹曼所理解的童年的消逝。
对比尼尔·波兹曼书中所提到的各种现象,当代社会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各种儿童真人秀、童星、童模,儿童正在成为我们消费的一种对象。儿童的视角也变得成人化,所以当儿童突然说出一些不符合她们年龄的话时,我们好像已经习以为常;所以当一个孩子写下“灯,把黑夜烫出了一个洞”这样孩子视角的诗句时,会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但是这些就足以证明童年正在消逝吗?如果以尼尔·波兹曼的视角来看,是的,童年正在消逝且这是一个不可挽回的趋势。但如果以我的视角来看,则童年不会消逝。在这里我要引用书中序言里那个叫Patty的女孩所说的话:“我不认为一个10岁的孩子看了成人节目,就不再是儿童了”。我认为区分儿童和成年的标志是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成年人承担着更多的责任,而儿童则可以在成年人的庇佑下生长。当代的经济社会,已经有很少的家庭需要儿童来分担经济压力,生存是生活的第一步,儿童不需要为生存而奔忙,所以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许他们喜欢的事是看电视、玩ipad,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这是社会发展的情况下童年生活的新形式。从这种角度来看,社会的发展不仅不会促进童年的消逝,还会给儿童带来更稳定的童年生活,因为他们的父母可以在经济社会里找到更多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