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悦丹:万事开头难,怎样一开始就不拖延?

卢悦丹帮你战胜拖延

今天是卢悦丹分享的第211篇文章


1、拖延是一种自我约束失败

青子决定今天早上起来一定要去做那份报告。当她吃完早饭,坐在书桌前,看到堆得厚厚的资料时,她感觉很郁闷,心里像堵着石头,昨天一点都没有做,今天的事情更多了。

算了,还是先刷几分钟朋友圈吧,几分钟而已,几分钟后一定做。于是她拿起手机,感觉心里的大石头松了下来。

当她刷一会儿后,她又告诉自己,再刷一会儿没关系,当她刷了一个小时,她又告诉自己,吃完午饭再做也没有问题……

上一篇文章卢悦丹:四个步骤让拖延无处躲藏文章说过,拖延会自愿推迟行动。那为什么我们会自愿推迟行动呢?

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够或者不愿意约束自己的行为去立刻行动,这其实是一种自我约束问题。

为什么自我约束会失败?很大的可能是因为我们“屈从于感觉良好”。

比如上文的青子,当她把任务往后推,她就觉得心里不再堵着难受了。

当我们面对不想做的任务时,必然会出现一系列消极情绪,我们就想要消除当下的消极情绪。

当我们把任务延迟,当下的压力就小了,立刻就感觉好多了,成功的消除了消极情绪。

但我们要知道,有回报的行为会被重复。也就是说,这个让你感觉好(推迟任务)的动作会一直不断循环,直到最后变得不可收拾。

2、怎样突破自我约束失败

由于我们常常自我约束失败,屈从于感觉良好,回避达到目标必须要做的任务。这种反应已经成为习惯,成为一种无意识行为。

而要消除这种习惯,我们就要意识到它并做到立刻行动,具体有三步:

◾️意识到阻碍

当情绪来时,我们要能够意识到这个任务让我们感觉厌烦,恐惧,焦虑,压力大,而且我们想要逃避这些情绪。

告诉自己,不要屈从于感觉良好,勇于接受应该做的事。

◾️做预先决策

预先决策是什么?

预先决策就是提前就做好行动策略,比如这样:

一旦我对手边的任务感觉情绪消极,我就保持原样,不停止工作,不推迟任务,也不逃避。

这个“一旦……就”形式被皮特·戈尔科威茨称为执行意图。

为什么执行意图有用?

因为它将一个情境与一个动作直接关联起来。直接触发,跳过了大脑的思考、选择和决定等步骤,让我们免于纠结。

我们知道,往往我们需要纠结的时候,就是消耗意志力的时候。而这种不消耗意志力就可以行动的,大脑最喜欢了。

那么怎样做执行意图呢?

执行意图的格式是:一旦A就B。

代表一旦发生A,就立刻采取行动B。A代表阻碍我们行动的因素,B代表对目标有用的具体动作。

比如我们打算晚上11点前睡觉,而往往会因为看电视推迟睡觉时间。

于是我们可以设定执行意图如下:

一旦我在睡前想看电视,就立即把手机放在桌子上并上床躺下。

◾️执行意图内化

执行意图让我们直接行动,那我们要去忍耐那些已经到来的情绪吗?

这里必须要知道,情绪不好和去追求目标是可以共存的。

我们无需忍受这些情绪,承认它们在那里,并且选择用自我的其他部分去追求目标。

教育作家帕克·帕尔默认为这是一种“内在景观”,在内在景观中,有恐惧,好奇心,有成功的渴望。

虽然恐惧存在于内在景观中,我们可以用成功的渴望去追求目标。

这就好比你在工作,而旁边有个小孩在玩着沙,你们做着各自的事情,彼此互不干扰。

3、现在开始,做执行意图表

◾️第一步:选择一个具体目标

你肯定没有办法一下子从一名拖延者,完全过渡到执行力爆棚的人,所以,先选择最重要的一个目标,让我们把流程走通。

◾️第二步:列出影响完成目标的因素

想必你昨天已经仔细列过内心的消极情绪和压力了,现在只需把他们填到表里。

另外,回忆你常常为了逃避行动去做的事情,填入表中,如果回忆不起来也没有关系,这些因素是随着练习而不断变化的。

◾️第三步:写下执行意图

为每一个阻碍,设置一个具体行动指令,用“一旦……就……”的格式写下来。

◾️第四步:结果记录及总结

在我们执行的过程中,必然可能会成功或者失败。

如果失败了,那为什么会失败?是不是又触发了新的阻碍?那么这些新的阻碍也要添加进来。

而如果成功了,写下你成功执行的心情和感受,你可能就会发现,哪怕之前你带着消极的情绪继续行动,最后你的情绪比之前逃避后的片刻舒适好得多。

好了,青子最后列出了下面的表:

我是卢悦丹,带你战胜拖延,掌控人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