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少牢之礼”?
名士也需有人懂,名人也要有人教:每天三分钟,《一起来读世说新语》,写写你眼中名人的高下优劣。
《世说新语·赏誉》
时人欲题目高坐而未能,桓廷尉以问周侯,周侯曰:“可谓卓朗。”桓公曰:“精神渊著。”
【译文】
当时人士想给高坐和尚下个评语,还没有想出恰当的,廷尉桓彝拿这事问武城侯周顗,周顗说:“可以说是卓越开朗。”桓温说:“精神深沉而明澈。”
前面我们曾经读过,周顗在王敦之敌中被杀害。
我们还曾经读到过,周顗死后,王敦族弟王导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就在王敦死后,朝廷追赠周顗为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康,以少牢之礼致祭。
借助周顗这个人物,我今天想带你了解一下少牢之礼。
说到“少牢”,就有必要提一提“太牢”,那么它们是什么?于古于今,有着怎样的价值呢?
请你和我一起来,先认识一下“太牢”。
01 “太牢”亦作“大牢”,指古代祭祀时所用畜生。
在比较重要的祭典上,畜生在祀前须用栏圈,古称牢,畜养一段时间,故借称经过牢养的牛、羊、豕为“牢”。
商代,“大牢”通常指牛牲,“少牢”,亦称“小牢”指羊牲。
春秋以后,由于用太牢一定兼用少牢,用少牢未必兼用太牢,故太牢一般指牛、羊豕三牲,少牢一般指羊豕二牲。
有时,太牢也单指牛牲。
周代礼仪,帝王、诸侯致祭宗庙,牛、羊、豕全备,用太牢,卿大夫致祭宗庙,用少牢。
《周礼注疏卷四》——商案《玉藻》:
天子日食少牢,朔月太牢。
礼数不同,请闻其说。
郑答云:
《礼记》,后人所集,据时而言,或以诸侯同天子,或以天子与诸侯等,礼数不同,难以据也。《王制》之法,与礼违者多,当以经为正。
02 上帝、配帝、五帝、日月等大祭祀必用太牢。
古代,朝廷官方祭祀中,分大祀、中祀、小祀三个级别,最高等级是大祀,如:祭祀上帝,即:五方上帝单独祭祀称为上帝、配帝、五帝,即:五帝合祀称为五帝,并有五个配帝,以及其他星宿陪祀、日月均属大祀,其中五帝是指朝廷官方指定的“五天神”,即:东郊青帝、南郊赤帝、中郊黄帝、西郊白帝、北郊黑帝,这五帝各自的配帝,也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
历代封建王朝,以及先秦上古时代,祭祀上帝、配帝、五帝、日月等大祀,至少使用“一太牢”,即:至少一头牛。这些用于祭祀牺牲的牛,均有颜色限制。
例如《史记·孝武本纪》:
亳人薄诱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东南郊,用太牢具,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
03 祭祀等级和祭祀礼节。
按照等级从高到低是:太牢、少牢、特牲即特牛、特豕、特豚等等。
其中,第一等级就是太牢,第二等级是少牢,自古未变。
从西汉到明朝,也就是从汉武帝建元6年,即公元前135年开始,一直到崇祯17年,即公元1644年,中国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朝廷官方都以《周礼》、《仪礼》、《礼记》三经为准,官方祭祀以此为依据。
简单地说,祭祀太牢,就是一头牛。
三牲非祭祀礼节,确有特例,但不是牛羊豕。
古代中国规定的相当严格,但是,在清朝之前,却有曾经使用三牲的情况,据《隋书·卷六志·第一·礼仪一》记载:
五帝既曰天神,理无三牲之祭。而《毛诗·我将》篇,云,祀文王于明堂,有“维羊维牛”之说。良由周监二代,其义贵文,明堂方郊,未为极质,故特用三牲,止为一代之制。今斟酌百王,义存通典,蔬果之荐,虽符周礼,而牲牢之用,宜遵夏、殷。
此处说的很明确,“周监二代”确实有用三牲于郊祭的特例,却不是牛、羊、豕(猪),而是马、牛、羊,详见三牲。
而且,即便是特例,也不是把三牲用于最高祭祀等级,最高等级是上帝、配帝、五帝等。
最高等级的祭祀,历史上,凡是有史书记载的,从未使用过三牲(牛、羊、豕),只有清朝例外。
由此可见,古代祭祀用羊、豕各一者,叫做“少牢”。
少牢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
少牢在祭品的规格中低于"太牢"。
【评价】
贲嵩:
汝颍固多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