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新解9:【余力学文】篇
原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xún)致。
新解: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学文”相当于学习书本知识,“力行”相当于在实践中应用所学。这里讲的是“知”和“行”的辨证关系。
“长浮华”就是把知识当成装饰。完整的学习是一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过程,如果缺了”日损“的部分,那么学到的知识就还停留在装饰的层面,没有内化。
“任己见,昧理真”。就是自以为是,违背真理。
需要注意的是,《弟子规》里讲的”学文“和”力行“,主要是指人文领域的学习,跟德行与个体心智成长相关。今天孩子们的学习,还包括自然科学领域。
中国人是比较重”力行“的,尊重德性,甚于学问。不知不觉中,这种传统延伸到了自然科学领域,变成了实用主义。
在自然科学领域,”学文“大约相当于理论科学研究,”力行“大约相当于应用技术开发。
近代以前,我们一直都是应用技术很发达,科学研究很薄弱。我们比较厉害的天文历法,水利,造船等,都是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而物理化学这些跟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弱,看起来比较虚的领域,就没什么突破,这也是近代中国衰落的原因之一。
直到今天,实用主义思想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但是今天这个时代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温饱不再是问题,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大部分现有的工作都会消失,所以“实用性”这个命题我们要重新思考了。年轻人的学业和职业方向选择,将会更多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天赋,追求自我实现。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这些是在讲学习方法。
《弟子规》成书年代孩子们学习的内容,跟今天孩子们学习的内容,肯定是没法比的,因此学习方法也要有新发展。
其中,有一些方法,今天仍然有效,比如读书要心眼口一起上,有疑问就随手记下来,多向别人求教等等。
特别是“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以下是摘录罗胖的一段话:
古人上私塾,是要大声地把书上的文字念出来的。所以咱们中国人把上学叫念书嘛。所以我们把阅和读连起来,称为阅读嘛。其中的读,是把文字转换成声音。
为什么我们要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然后才能提取它的意义呢?
这就牵涉到阅读的深层机制了。
科学家发现,一个字进入人的大脑,跟一个字符敲进电脑,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字符进入电脑,只会调动电脑里的一个特定位置。但是一个字进了人的大脑,在0.3秒以后,通过仪器就可以观察到,脑活动马上大爆发,而且是全面爆发。大脑的各个区域都被调动起来。大脑要全体出动,才能提取出一个字的意义。
这个场景,有一个比方,叫做“精灵集会”。就是人的大脑里面,一群精灵坐在一个大会场里。舞台上每出现一个字,所有的精灵都紧张地盯着它看。比如当“甲方”的“甲”字出现的时候,负责对“甲”字进行编码的精灵就激动地大叫:“这是我!这是我!”但是现场很紧张嘛,也难免有认错的,比如旁边有一个精灵,是负责理由的“由”字的。“甲”和“由”长得有点像,所以它也激动了,它也喊,“这是我!这是我!”
但是现场有很多精灵啊,旁边就有精灵提醒他:“你认错了,我是负责读音的,你听,念的是甲,不是由。你安静待着吧!”就是经过这样大会堂的选举、竞争、大呼小叫,这个字就被识别出来了。
真实的过程当然比这个例子要复杂得多。比如你看到一个字“咬”,除了负责形状的精灵和负责读音的精灵之外,负责牙齿感觉的精灵也参与进来,负责痛觉的精灵也参与进来,因为你被咬过,疼过。一群精灵合起来把这个字领走。
你看,过去,我们总是把大脑理解成一条秩序井然的流水线,这边输入,那边输出。但实际上,大脑真实的运作,是一场混乱的大合唱。从眼睛接收视觉信号,到大脑识别文字,再到联想语音和语义,再到解决冲突,大脑里面是在不断开会、投票,每一步都很嘈杂。
说到这儿,你就明白了,阅读为什么要有读音的参与。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越多的帮手,精灵集会的秩序就越好,阅读识别文字的效率就高。
有些方法就值得商榷了,比如“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这是再建议“书要一本一本读,一本没读完,就不要开始另一本”。这个方法,起码对我是不适用的。我是同时看好多本书的,一本书有可能前面一些章节看了好多遍,后面一些章节好几年没看完。非要我读完一本才能打开另一本,非憋死我不可。
还有“宽为限,紧用功。”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未必真管用,特别是对拖延症患者来说,就有很大疑问。
总的来说,在学习方法上,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学习偏好,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要鼓励孩子们发现和创造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这些是在讲学习习惯。
有些习惯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有些就需要推敲了。
“房室清,墙壁净。”是说书房要整洁。是不是整洁的书房有利于学习呢?还真不一定。我们知道,涂鸦是人的一种需求,特别对孩子来说是这样的,在墙壁上装上白板或玻璃,让孩子随意图画,对学习是有帮助的。
“几案洁,笔砚正。”是说书桌要整洁。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这是讲通过写字来练心。现在都用电脑打字了,而且电脑非常智能,你打个八九不离十,也会显示出正确的字来,慢慢地我们就会失去书写的能力。我总觉得汉字是上天赋予我们民族最珍贵的礼物,汉字兼表音义,能够开启智慧,丢掉写字的能力实在太可惜了。
“虽有急,卷束齐”。这是要养成从容应对生活中各种突发事件的习惯。急事缓办,学会收拾停当,这是一种完成的智慧。
“有缺坏,就补之。”这是讲要爱惜书本,爱惜书本就是尊重知识。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都是要包书皮的。现在书不是什么珍贵东西了,坏了就坏了,学到东西就行。但要点不在这,好习惯的价值远大于书本的价值。
总的来说,这些行为规范背后的道理是说,学习本身也是静心的过程,不光是学习知识,也是修养身心,如果学得心浮气躁,那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