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渴望着不断成长的我们,因教研活动聚在一起。这次一二年级接到教研任务的都是我们二年级组的老师,对于和他们同头课的我来说,深感幸运,他们讲课,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现把在本次活动中我的收获总结如下:
一、在磨课中学
本次执教的晓丽和雪洁两位老师都是我们组刚上班两年的老师,很幸运和她俩一起经历了一节课成型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有机会再次思考这两节课,在试听和修改的过程中,我作为一名旁观者,感受到一节公开课对执教者的考验,但也感受到每一次考验对个人成长的价值。
在听他们讲述自己的设计意图时,我真正做到了认真倾听,管住自己的嘴巴,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再给他们建议之前,我都会明白无误的告诉他们,作为一个老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特点,其次要研读教材,深入思考本人对这节课的认识,在吸收别人意见的时候要有所取舍的,保持自己的个性特色,因个性的不同,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刻的停顿,都和别人上这节课产生的效果不同,不要试图模仿谁,也不要重复自己,不要企图整节课处处充满亮点,那样往往适得其反,对学习材料要会取舍,一个人要想成长的快,必须要在大的舞台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足,这样才能记得清。丢脸要趁早,年轻就是资本。经历才是最大的收获。总之,上一节有自己思考的课就是成长。
二、在点评中明晰认识
很幸运能听到鲍老师对每节课细致入微的点评,比如:“在计算教学中,小棒何时出现?是在遇到问题前出示,用竖式来记录小棒图,还是在计算出现认知困难的时候出现,用小棒来集中解决算理不清的情况。摆小棒后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交流?竖式与小棒怎样对接?徐主任和鲍老师都给了详实易操作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鲍老师说:老师要有意识,要会用算理来帮助探究算法,用算法检验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小棒突破难点上我课前一直没想到好的处理方法,在他们的引导和启发下,使我认识到我们在备课时对每一个环节,自己要明白你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教学顺序可以改变,但要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也就是鲍老师说的认知序。
数学知识有显性的教学目标,也有隐形的教学目标,进位加这节课显性的教学目标是能不能准确的计算,作为老师,我们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孩子显性的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对隐形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学理解的达成上,关注过少,在鲍老师的讲座中,我认识到自己在平时教学目标设定时,对数学理解关注过少,而数学理解对一个孩子是否能进一步学好数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呀。
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一定要有一定量的课堂练习,每节课至少留出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这个时间从哪里来?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上简化,要学会把问题整合起来,不要那么多一问一答式的教学环节,要有大问题意识。
他举例《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个环节,从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抽出4个加法算式,鲍老师提出用时过长,快速得到这4个乘法算式为后续讲解乘法的意义才是最主要的,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上。
课前的几次试讲我和执教老师,也就这个问题有过多次的交流,我们当时的想法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发现信息,提出问题,也应该是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听了鲍老师的讲解,再结合原来吴正宪老师讲的炸碉堡的故事,使我认识到,一节课中不能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去平均分配时间,要有所侧重,要具有炸碉堡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集中注意力达到最高目标。要当堂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留出时间去练习,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也是在提高能力。
听到鲍老师对每节课练习时间的控制,真的点醒了我,我在这方面做的实在不够,反思自己的课堂,我真的没有保证每节课有十分钟以上的练习时间,我平时的课堂喜欢罗里吧嗦,东拉西扯,这样也不是一无是处,也确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应该练习的时间也在我过多的废话中给浪费掉了。以后不能光用新鲜刺激的东西去吸引学生,还是要设计严谨的教学过程,用学科知识来吸引学生。课程标准中的基本技能不能都放在课后加强,抓好课堂这个主阵地,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成绩,向40分钟要质量。
三、在疑难问题的解决中加强自己的数学素养
研讨会的最后一个环节,鲍老师针对各位老师提出的,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一个个接地气的问题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思考后再听鲍老师深思远虑的处理,真有一种姜还是老的辣的感受,鲍老师把他三十多年对数学教学的思考,不遗余力的倾囊相助,助力我们的成长,我相信很多老师应该都有和我一样的感受,拨开迷雾,让教学之路更加清晰。
这样接地气的研讨活动对我启发很大,收获也很多,但收获能不能应用到自己的实际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我在思想上重视,行为上践行。俗话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我们要学会认真倾听所有人的话,但一定要有自己的认识,做自己的决定,让自我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因它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