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开业的快餐店,转让流程刚刚走完,意味着第一次跨界尝试以失败告终。复盘后,发现这个项目挂掉实属必然,反倒也没觉得不甘心。
现在把对这段经历的反思写下来,一来是对自己有个交代,死也要死的明白。二来也给想要跃跃欲试跨界的童鞋们一个参考,不要掉坑里。
一号坑:不要加盟!不要加盟!
加盟,可以继承成熟的技术和品牌效应。
如果只是开一家夫妻店,保证每个月的稳定收入,看准产品和地段,加盟是个好选择。
如果有点野心,想要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加盟会把你的手脚紧紧捆住。
想想无法自定义品牌调性和装修,包装风格,也就无法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壁垒。
更重要的是在做任何营销策略之前,都担心为别人做嫁衣,毕竟品牌不是你的。
必须承认从选择加盟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被拖入了传统维度,以小白的状态和老江湖们竞争,什么互联网思维都没有用。
再次忠告,要是自己真的没有技术开发能力,就远离餐饮行业。
二号坑:盲目崇拜互联网套路
想通过微信点餐+优惠券模式,去提高收银效率,并将到店顾客沉淀到公众号上,一举两得。同时以公众号为载体做内容运营,提高顾客黏性。
实际效果并不好,大部分订单还是现金或者扫码支付。典型高估了折扣的诱惑力,低估了用户的惰性。而以一家快餐店的形象去做内容,很难摆脱刻意营销的路子,打开率极低。
还是没有客观的认清自身优势,以为关注一点互联网营销套路就能降维打击传统行业。忽略了「知道」和「执行」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
三号坑:账没算清楚
店里每月的总开销,包括:人工费用、店铺租金、原材料采购、其他固定开销。
以每天卖250份(生意较好时的销量)去计算,利润率不到20%。一份饭12元,只能赚2块多,还不算外卖的盒子,筷子、水果等费用,传说中餐饮业的高利润哪去了?
这里面有几块是前期调研没做到位:
原材料的采购价格波动超过预期范围,几个热销产品的价格波动尤其强烈。
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定价,在白领聚集的商业地段,大部分套餐定价10–12元,太低了。不过这也受限于加盟商的统一定价。
在人力投入和销量上无法做到合理匹配,高峰期人力成本过高,削减人力又会导致产能跟不上。
四号坑:外卖平台=“吸血平台”
外卖平台,本质上就是一个有吃饭需求的流量聚合平台。它会根据每家店铺的销量、折扣力度、用户评价去进行排名。想要获得更多订单,必须增加曝光机会,最直接方法:要么开启「百度」模式,需要花钱买排位,几十到几百不等,手慢还买不到。要么开启「淘宝」模式,打折,往死里打折,冲销量。
这么做,短期内销量提高很快。但是一旦这么玩下去,卖一份亏一份,死循环。
可以说除了少部分自带流量的强势品牌以外,大部分商家都被这些外卖平台牵着鼻子走。
五号坑:要么投的是人、要么自己all in
在资源和资本都有限的前提下,出钱投资有两种:
看好一件事情,自己亲自上阵,沉进去做。
看好一个人,投资他,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干预。
最怕投了钱,不能all in,明知道执行的人担不住,却想着站在背后动动嘴皮就能成事,哪有这么简单。
最后
谢谢合伙人们,共同经历一次失败,也挺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