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应该闭上嘴?

这段时间良叔再休假,回老家玩了几天。

我的一位前辈,组织了一个局,请我和几位年轻人聚聚。

那几个年轻人我都不认识,但是其中有两个竟然看过我的书。

他们很兴奋,特别是其中的一位,开始高谈阔论他的一些见解,有为人处世、有时事政治,还有一些哲学问题。

每每发表完,就会问我:“徐老师,我说的有道理吧?”

我马上点点头。

他得到鼓舞,开始下一段的演讲。

其实,我挺喜欢这种人,因为他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而我则能少说很多话,节约不少精力。

但是,反过来想,如果我是他,一定不会只顾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会适当的闭嘴。因为,我不想太过关注自我,而浪费一次向别人学习的机会。

良叔并非吹嘘自己,但是作为一个过来人,能给不少年轻人具体的建议,而这位年轻人的自我表达,除了能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外,并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收获。


良叔不太赞同“沉默是金”的说法,有些时候必须要勇于表达,但是当你面对的是一个比你历害的人时(不包括领导),这句成语便能生效。

因为,沉默会让收获很多,而过于自我的表达,不但会让你失去长进的良机,还会出卖自己的无知。

有一位叫“水晶先生”的人,写过一篇文章,是自己拜会晚年张爱玲的经历。

那时的张爱玲深居简出,不见朋友,更不见读者或“粉丝”。

而这位水晶先生,却非常幸运,通过一些渠道,他终于见到仰慕的张爱玲。

但是,这位先生也很不幸,因为他浪费了这次机会。

从那篇文章来看,水晶先生一直滔滔不绝地发表各种观点。

有的是对张爱玲作品的评价、有对是对章回体小说看法、还批评沈从文的《长河》并不成功,说钱锺书的《围城》写的太cute,不能看第二边......

整个过程,张爱玲的回应很少,只是说:“嗯......”

直到水晶先生说《金瓶梅》不好时,张爱玲虽惊讶,也没有明确反对。

仅仅说自己每次读到宋蕙莲以及李瓶儿临终两段,都要大哭一场。

水晶先生又开始为自己辩护,坚持认为《金瓶梅》写得粗制滥造、庸俗淫秽。

看着这篇文章时,一个自诩不凡,絮絮叨叨的男人跃然纸上,让人怎么也不会觉得他多么博学。

反而,见到张爱玲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水晶先生却“口水多过茶”,只沉浸在自我的抒情之中,既没抓住讨教的机会,还贻笑大方。

你说,这算是聪明人吗?


说到“沉默是金”,不是让你遇到历害的人一言不发,而是要学会以对方中心,学会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进行引导。

这才能让你收获最大化。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就是这样的人。

话说,一次他找到机会,请前IBM总裁路易斯·郭士纳吃早餐,套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和管理知识。

事后有人问郭士纳对大前研一的评价,他说:

这人太精了,用一顿饭,就获得那么多情报......


还有一点很重要,和历害的人在一起,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假装内行,他们很容易戳穿你。

良叔年轻时,做销售,就有这个毛病。

一次拜会一位房地产老总,为了显得自己在他们圈子里有点能量,便搬出几个行业名人,说关系如何如何.....

当时我正好讲到一个人的名字,那老总的手机响了。

那老总用手机屏对着我晃了晃,说:“好巧,你说的那个人来电话了......”

我当时惊出一身冷汗,担心老总在电话里问对方认不认识我。

可是,这事儿并没发生,后来想想,人家应该就知道我在吹牛,只是不想戳破而已。

所以,言多闭失是有道理的,该闭嘴时一定要闭嘴,否则会自取其辱。


好了,关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告诉我,良叔每天在这里等你,再坚持119天。

-EN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