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接到关于以“作业”为主题的这个分享任务后,感觉到压力有点山大。回首高效课堂课改之路:从关注课堂到关注学生,从关注导学案的编写到关注作业的设计……等等各项改革层出不穷。但“新瓶装旧酒”的改革效果并不明显。
关于作业方面,网络上学生和家长的吐槽言辞犀利,更有甚者把矛头指向了我们老师,说老师布置的没完没了的习题占据了学生绝大部分课余时间,没有新意的作业消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锅我们老师背的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回顾忙作业的常态,走进常态下的各年级办公室,老师们天天忙碌耗时最多的就是作业的批改,办公室内讨论最多的也是作业中学生呈现给我们的“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作业话题。这是我带现在的这届学生,一年级时两班约150本的《学习与巩固》摞起来和当时两个孩子的身高做比,记得当时在空间发了个图片说说,有留言问“老师,你天天批阅奏折累不累?”累?还是不累?多年的从教心理早已被同化的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况且一届152本的作业,这和我曾经一届带俩初三毕业班共226人的数学作业记录相比,幸福指数高很多了!即便这样,批改作业在我的工作时间里占比还是最大的。(加图片)
再翻开学生的作业记录本,数学的简洁美一目了然,更替有序变化着的多是作业日期和学习与巩固的页码。甚至很多时候,老师还没布置作业,学生都已猜到作业是什么?乃至能预测出后面几天的作业是什么。
有段时间,我进入了把课堂教学的目的变成了“让孩子学会做作业”的误区。一进教室就先查作业,好像“布置作业、检查作业是否完成,批改作业,检查批改后是否订正”这样循环往复的胡同式操作占据了我的工作常态。而我和我的小助手们在“检察官、审判官、纠察员”这些角色轮换变脸间忙的不亦乐乎。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被推到学习的被动面,那些对孩子疏于督促的家长们也日渐成了我电话联系的常客,我的坏情绪、郁闷心情也多半来自个别学生一再忘记作业、逃避作业、以及错题多不订正的作业。
网络上很火的一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我太难了,上辈子我一定是道数学题!(加图片)在“一个都不能输在起跑线的野心下”驱使下,老师们也越来越向网红图片中的后半句话靠拢。当下教育现状全民累的热搜高居不下。而身居其中的老师们——更累,相信大家都有此同感。
关于布置作业的理念老师们也知道“作业不可信手拈来,应该充满艺术性、创造性,要充满吸引力,要形式多样”的生本作业设计理念。但布置作业的时候还是以巩固知识和训练技巧为主要目的,与教材配套的现成作业“拿来主义”作为抓手来行动。很少有完整建构自己的家庭作业推广体系。所以,周而复始的作业累在学生、在家长、在老师间成了常态。
书籍推荐
累则变,变则通,通则畅。学生舒畅、家长舒畅、我们老师自己也舒畅。浙江温州的李成良校长提出的不布置家庭作业更有利于成绩提升的“无作业”高效模式曾掀起了一阵风暴,但很多老师尝试过李校长的“无招胜有招”的高深莫测后留下的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一声长叹。“设计让孩子喜欢的精少作业”、“怎样建构小学阶段家庭作业的推行体系”成为老师们的作业课题。
接到今天作业主题分享任务后,我想到了一本书,这是我2020年8月21日的购书单,许是冥冥中的偏爱,收到快递后才知道《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这本书买重了,下了2次单。不喜欢退货折腾的我就让其中一本装饰着书柜,在另一本上涂涂写写地充实着大脑。拜读后,我觉得这是一本很接地气的书,是值得小学数学老师阅读的书,在此推荐给大家!
这本书的作者刘善娜。1999年中师毕业。浙江省特级教师,省春蚕奖。(后边略)
推荐理由:这本书融合了理论与探究性作业的实践案例,通俗易懂,实践操作性强。能有效启发一线教师地实践运用,能从探究性作业中看到学生眼中的数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
推荐细节分享:
(一)小学中高年级家庭作业不可缺席原因
刘老师认为,家庭作业一般是学生在家里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将注意力聚焦,与各种干扰因素抗争。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就成为一种典型的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需要这样的自我调节状态下学习,需要锻炼这样的能力,为以后持续性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它不可缺席。这样的说法我也认同。
(二)什么是探究性数学作业
“常见的数学作业都是解题的形式,有着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看不见孩子的思考过程,数学习题往往是被浓缩的提纯的抽象的。探究性作业,将让孩子看到数学的生动丰富趣味,它是传统作业的一个补充,并非替代,它更关注儿童思维的发展和个性化的成长。数学探究性作业,是小学生在探究问题引领下,基于自身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展开探究,以培养解决问题、探究、推理、传意、构思等数学高阶思维为着眼点,呈现整个探究过程的数学作业。”
(三)理论支撑——探究性数学作业的内涵
1.分层递进落实核心素养:以新课标提出的十个核心素养为参照,根据3-6年级具体教学内容来分层递进式的落实、提升核心能力为主目标。(出示3-6年级分层目标略)
2.建构探究性数学作业五大类型体系(出示分类)
结合探究性作业特点,将作业分为五大类型:生活描述型,概念表征型,问题分析型,反思评价型,单元综合型。
3.三大能力培养:(加入案例)
结合新课标指出的培养“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结合十大核心素养,探究性作业落脚点在读图能力培养、推理分析能力培养、错误利用能力培养。(出示课件图例+下边这道题)
国际数学与科学成就测试表明,小孩子的图像表征能力较弱,他们在解决非空间数学问题时,往往拙于使用图式表征。其中一道题是:(不读题)
查理用一根20厘米长的电线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宽是4厘米,那么长是( )厘米。
A 5 B 6 C 12 D 16
各国受测孩子得分率:新加坡46%;韩国38%;日本32%;我国31.3%,中国香港29%,美国23%,国际平均得分率是23%;
结合对孩子的访谈得知,较少孩子懂得画图分析题意和问题,绝大部分孩子直接使用计算公式。提高孩子的读图画图能力是改善孩子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
4.紧扣学生“好胜+好奇+好玩+好动”心理特点。
探究性作业在设计方面紧扣学生好胜、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出示几道例题)
5.建构探究体系支架。(出示图标)
根据3—6年级教材各个单元的过程性目标,结合探究性作业的五大类型、能力培养和学生心理,建立了3-6年级每个单元的探究性作业的体系支架。整个设计支架清晰明了,可以直接“拿来主义”的借鉴。
(三)细化过程——探究性数学作业的实施
1.布置时机:新知学习前+新知学习后(出示案例)
探究性作业的布置时机分两种,一个是新知学习前 另一个是新知学习后。
2.指导策略:提供探究的大致步骤。
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借助课堂辐射、作业展示、同伴交流,能让一部分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越来越凸显。但是也有一部分孩子只能表达较浅层次的结论,无法将自己具体的思考步骤一步步呈现。需要基本的抓手,需要探究的大致步骤。刘老师就根据作业的类型设计了不同的探究梳理步骤。如:(出示五大作业步骤流程)
3.评价策略:放大欣赏+家校携手(出示课件)
每个学期“探究作业精选集”的整理胶印人手一份是对每个孩子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视野和思考空间的成长见证。
(四)案例呈现——探究性数学作业的实例。
最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完整呈现出人教版3-6年级八本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探究性作业设计案例,每个实例都以“布置时机+作业内容+作业目的+作业例选”四部分摘录,并在每个实例后都有刘老师的阅后点评留言。
清晰地呈现一种可操作的践行方式,让有此意向的老师更加清楚“这个问题,孩子能不能表达?孩子一般会怎样表达?教师可以怎么引导?”等问题。让一线老师学习借鉴有抓手,同时也能根据孩子的过程性作业的思考让老师能及时调整自己的作业备课思路。
启发尝试:书中提到的学科形式综合——数学作业中的语文阅读作业。如借鉴语文学科的阅读分析题型来设计数学阅读分析题。那如果把数学授课以自主阅读分析数学文本的方式来进行,会呈现怎样的课堂状态呢?
在上周通排课上,我改变自己的常规教学模式。上了一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自主阅读文本分析课,尽管课前请教了老师语文自主阅读课的上法,也和彩霞老师商讨借助信息图是否呈现学过的整数加减法问题和算式的预设等等。一节课下来,也许是还没掌握这种课型的教学精髓,师生第一次尝试,喜忧参半。我就发现,平时把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拎出来放在孩子面前,孩子能准确地解答;而当我们把这些信息融入大篇幅信息之中,多数孩子就懵懂了,原本一看就懂的题不知道从哪儿入手思考。可见,数学文本阅读分析能力的不足会制约数学潜能的发挥。
通过通排课的初步尝试,我对这种自主阅读文本分析的授课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期待进一步思考后的文本阅读分析课堂呈现的会更完整。
书中提到的一些日常作业布置,例如,每日一算,每日一题,数学日记、课堂反思、单元整理等等,我们的老师也都根据学情的不同灵活践行着,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探究性作业,书中提到的“每日一读”、“小组周作业”、“数学门诊”“亲子认领2-3项的假期作业超市”等批量减少作业和分层作业的运转我也很欣赏。
特级教师吴正宪说过:“不在习惯中行走,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追求。”刘善娜老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作业设计更科学、更灵活、更新颖,如果能按这样的作业方式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孩子的整个数学思维就会有飞跃式的提高,也会为后续持久性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他山之玉,可以鉴石。本学期,我们小学数学教研组在常规教研时也在研读研修关于作业方面的国家优秀成果的推广理论学习。在当下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生作业不出校门”的指导下,我们的传统作业形式和方式也必将经历一场“教学相长式的变革”。也期待我们都把有意义的作业变得更加有意思!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大家多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