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几天总是在想,既然是一百天的长期计划,不如找一整本书来读。虽然最近读书一直少,但越来越倾向于读经典名著,对时下流行畅销书越来越不感冒,也总是提防着自己陷入“看起来很努力然而因为没在要紧处用力实际总是在原地打转”的误区。犹豫了三天决定就从鲁迅开始吧,每两天一篇,写写读后感。
以下是今天的正文。
今天要写出读后感的是《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首先简单复述一下故事。
有个奴才和聪明人诉苦,干活累条件差,甚至屋子连个窗户都没有,聪明人只是逢场作戏表示同情。奴才隔天又向傻子诉苦,傻子义愤填膺动手去帮奴才把墙砸开一个口子,却被傻子告发给了主人,遭得一众人轰走。傻子得了主人的夸奖,向聪明人报喜,聪明人连连附和。
百度百科在对这篇文章的解读还算是靠谱的:聪明人代指为权力服务的伪善者,是高级“奴才”;傻子代指脱离群众的革命者;奴才代指吃苦受累却又没有觉悟的劳苦大众。
我们大都已经对以上的社会分工有所熟悉。虽然时代日新月异,但是政治书上学过的那些概念其实并没有过时。我们自己可能也不会单纯地是这三类中的某一种,而更可能会是某几种的混合。
我们都见过不少既得利益者和努力上进想加入他们的“聪明人”,也见过不少忙的没时间也没意愿去觉悟的劳苦大众,但我们见到的“傻子”可能是最少的了。
可是在我内心里,我永远是最喜欢傻子的,原因非常简单,只有他们才有意愿也有行动去改变现状的诸多不合理之处。正是有一代代“傻子”的努力累积起来才开辟出更多更好的生存空间。一个不成功的“傻子”固然需要反思,但愿意成为“傻子”本身就是一种积极勇敢的叛逆。“傻子”的数量足够多了,真正的改变就到来了。我不想看到别人嘲笑傻子、即使是一个“炮灰”傻子,因为真正让世界进步的人是他们,我们暂时没能力做到、或者被他们先行一步了,为什么不去鼓励和帮助他们呢。人们终将受益,可“傻子”们却承担着一些不知情的受益者的骂声。
不过现实的矛盾复杂性可能也已经超出我的想象。曾经我认为不屑一顾的所谓“聪明人”身上竟然偶尔可以看到一丝“傻子”的气质,这让我颇为意外。或许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傻子”,看起来像个“聪明人”也是必须的吧。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感受,这和我在看《甄嬛传》时的感受是一致的:众多莺莺燕燕的命运遭遇,都只是服务于同一个最终的始作俑者——皇帝。后宫争斗再多、前朝勾结再盛,最终的历史走向仍是皇帝想要的,但彼此之间为了争夺一点小小的优势常常付出超乎寻常的代价,这常常让一旁作看客的我深感惋惜。某种程度上,她们都是“奴才”,可我不知道如果我是她们,要怎样做才能躲避开这悲情的命运。或许,一开始就不参与这个游戏是好的,可不在此处游戏,是否别处也是相似的规则呢。若换在别处能多几分洒脱就是最好了。
甄嬛之所以能成为主角,成为被歌颂最多的人,除了她强大的个人生存能力和影响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男权主宰的生态环境当中,她最大程度地主宰了自己的命运。于私,她完成了报复痛失爱人的私心,同时按照两人的意愿保护和归还了和自己心爱的人所生的儿子;于公,她稳住了皇帝驾崩后的局势,把皇权交还给法理上最恰当同时也是自己培养出来的皇子,比较有利地保护和发展了自己。在皇帝的棋局结束之后,她成为了新一轮的执子人。
华妃和皇后最想要的在日积月累的斗争中已经变成权力,而最后也牺牲在权力斗争中:而沈眉庄最想要的不过是一介凡夫俗子的珍爱之情,可最后也没能反抗得彻底,这让我心深感戚戚。能护得两方周全的,也只有甄嬛一人而已,但终归她也早早牺牲了自己的爱人。
甄嬛的故事和历史上的武则天有诸多相似之处,我一直觉得《甄嬛传》是武则天真实血腥历史的美化版,大的改动之处一在甄嬛没有嫁与父子二帝,二在甄嬛没有害过自己的子女,三在甄嬛最终没有登上皇位彻底颠覆权力顶峰,四在甄嬛私生活尚属检点心中有爱不召男宠。
如此看来甄嬛肯定不是一个奴才了。那她到底是“傻子”还是“聪明人”呢?我想她并不是生来就必须成为聪明的胜利者,而是在现实中走出了这样一条兼具“傻子”的执行力和开拓和“聪明人”的八面玲珑、而又能体现个人意志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