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思维终身成长
——读《终身成长》
我虽是一名音乐老师,但是我能上台表演获得鲜花和掌声,我能讲述理论让更多的本科生、研究生成功就业。我熟知音乐是怎么一回事,我希望我能驾驭音乐,并以此为为傲作为我身份的象征。我喜欢用这12个音符“随意”的组合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也许是比语言更高明的地方吧。我熟知西方音乐发展的模式,更明白中国的音乐发展到现在与西方不同的原因。我能理性的分析想象力丰富且具有浪漫特色的古希腊音乐,庄严肃穆的中世纪宗教音乐,尝试重新复兴古希腊的文艺复兴,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巴洛克音乐,古典乐派的理性发展,浪漫、印象、民族乐派的细致入微和自由奔放思想世界。我还热衷于自己伟大的民族音乐文化,从远古到近现代音乐,从声乐到器乐,从歌曲到戏曲和民歌民谣,从声台形表到唱念做打,从阳春白雪到下厘巴人。
我常常把我所说的这些作为我能力的体现,我不断的证明我对音乐的认识到了一种如何的境界,我固定我在音乐的表现模式里,我需要证明在这个领域我是成功的,就像《终身成长》里所讲:“在个人能力固定的世界里,成功需要你证明自己的聪明和天赋,证明你自己的价值”。这是我的固定型音乐老师思维模式!
潜意识是一种窗户纸,西方人心理学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成就,个人认为西方人的世界里不存在“面子”问题,他们善于戳破一些假大空的东西,尤其是思想意识层面的,而且善于挖掘深层的潜意识。就像书中所说的固定性的思维模式,毫不掩饰的将这种思维模式公之于书。我在没看着书之前我也不好意思说出上面的话来,可想这种思维模式所占人群比例绝对会大到惊人。我以往重点要维护某种的中庸大局观,不是讲中庸不好,重点说个人成长问题。能不能抛弃表面的东西,发觉内心世界里的原始思维,是我目前要关注的问题。一个人不惜一切代价让自己成功,就被称之为聪明了。为了证明自己是聪明的得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承受失败、永不言败的斗争精神,但是这些我们往往在“功成名就”之后就抛之脑后了。那么这种能力到底是聪明呢还是你的付出的回报?所以能力和聪明不过是通过努力培养出来的,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性格、资质、兴趣、性情。也就是说人的才能可以发展。证明自己聪明与发展自己到底哪种才是我们成长最佳方式?不言而喻!
不断向前发展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与固定型思维模式对待成功或聪明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我们明明知道成功和聪明是努力和不断地失败等因素换来的,但是我们就是不关注努力和失败,我们只关注成功后的面子,所以这种关注只能导致个人的故步自封。从现在起不在过分关注聪明和成功,只关注专注过程、努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我们没法改变世界的样子,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既然发现了这种潜意识里的东西,它就成为了你的有意识,也就是说是我们可以改变这种意识。
举个例子:大型的活动现场,你有幸被邀请前去演出,个人独唱。分析:首先你具备这种能力,要不然主办方也不傻会叫你去!但是紧张吗?多少肯定有:清一下嗓子,喝口水润润,手心里可能有汗,伴奏那边准备的怎么样,回声能听得清楚么?节奏能把握好么,自己的声音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么?这么多人面前可不能现眼啊......气氛瞬间紧张,自尊在颤抖。这就陷入了想证明自己有多成功,过分的希望鲜花和掌声的固定思维怪圈。
现在你把它放到成长型思维模式中来试试:你是一个久经大场的声乐爱好者,我喜欢声乐,我迫切的需要这种长大的场合来考验自己,况且这首歌已经演唱过多次,伴奏和歌词熟悉得不得了。我来验证自己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我知道自己还有不足和进步空间,这次演出不过是再次将这个作品更加完美的展现出来。你有没有发现这种紧张感正在远离你而去,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和流畅,跃跃欲试的想冲到舞台中央......
思维模式的改变是思想意识的改变,我们要善于发现发掘潜意识使它成为有意识。改变固有的意识,使其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不断加强这种成长思维模式,习惯地把它培养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把它训练成习惯的潜意识,就真正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