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而不争是种格局

 

    为而不争,这是实现人生安泰的行为准则。

    为而不争,首先体现的是为人的修养和气度,其中最直接的表现是谦行,即:谦卑虚下的德行,也就是始终应当有静如止水的心境、虚已待物的器量、融然远寄的情怀、与世无争的平和、谦诚蔼如的粹美。

    时常在想,为什么老子说"圣人终不为大"呢?思来想去觉得这是因为,如若贪大,必然遗忘细物,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老子告诫人们,人世而为,终不为大。另外,为大必骄、为大必傲、为大必霸,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和事物发展的必然!

    诸此类的事和人,世人听得不少、看得也挺多。在伶牙俐齿的背后,常常会有"指鹿为马"的祸心;在卖弄口才的背后,未免有`哗众取宠″的心理。

    《道德经》中反复强调"致虚守静″的观点,认为这是为人处世的行为之法。致虚,这是对修心的要求。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任何世俗浸染,没有私欲杂念,心境清明澄澈、光明坦荡,又很谦虚,没有偏见,这就是达到了致虚的境界;守静,这是讲对心态的把握,要世人守静、安静、清静,不起妄想邪念,能够拒绝外界的一切诱惑,这个境界就达到了静如止水。要想达到这种程度和境界,是很难但不是不可能为之!

      为人处世,  让一步是心,退一步是情。让一分,四面灵通,不要把自己栓在小利上;退一回,一当两使,不要把自己殉在脸面上。

    世态人情,可作书读,可当戏看。懂得谦让的人,若水,看似无形,却时时占着有利地形。要知道,盛气凌人不算能人,凌强欺弱,更不算是才能,待人谦让,才是人生的至纯。

    罗索曾经说过: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质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所谓善良,并不是让人软弱可欺,凡事退让,而是让你至少放平心态,善待了别人,也容得下优秀,不去做蓄意伤害之事,不去做阴险狡诈之行,不去使两面三刀之坏。

    其实,人活着没必要凡事弄个明白、凡事挣个对错、凡事拼个输蠃,重要的不是什么都拥有,而是你想要的川合好在身边。

    诱惑的表象是美丽的,我们应学会鉴别;诱惑的方式是隐弊的,我们应学会警惕;诱惑的结局是放纵的,我们应学会克制;诱惑的过程是渐进的,我们应学会反思。

    有一句话,叫作"积德无须人见,行善自有天知"。木目信,三尺头上有神明,做了好事,上天会知道,那么做了坏事呢,上天更会替你记下。这不是迷信,而是因果关系。

    人生路上要学会善待他人,也要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可以让人生走得更远;善待自己,可以让生命活得滋润。

    现实中,即使身外的颜色再好,世间的诱惑再多,如果视而不见,不为之所动,潜心过属于自己的日子,那么所谓凄怜、所谓迷惘、所谓失落,自然就会远你而去、不再打扰!

    欲望往往是理想的原动力,理想常常是欲望的温柔床。一个人如果浸:溺于欲望,人就会病了。心魔一旦形成,便会在心中像风暴一样升腾!

    人不应当被外物牵扯影响到自己内心的坚持。外界的诱惑那么多,难道我们就要违反本意去迎合吗?世间的挫折并不少,难道我们就要沉溺失败不再奋发吗?

    结果当然是否定的!

    一个人最的好状态,莫过于眼里写满了故事,脸上不见风霜,心里不藏嫉妒,不羡慕淮,不嘲笑谁,也不依赖谁,不与谁争风头,不与谁比高低。只是悄悄地努力,吞下委屈,喂大格局,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