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越来越愿意独处

年龄越长,发现一个人独处的时间越来越久,并不是因为什么所谓的排斥孤立,像是突然就长大了,都长大了。

《千与千寻》中说:“人生就像一班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
来源于网络



时间会让人成长。这句话真的一点没错。

高中时,在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之初,自己钟于与每一个人维持着或亲密或疏离的关系,但总之是不想得罪每一个人,也许这是所谓的“烂好人”,可以确信的是,当时的我没有想到这一点。

不知何时起,似乎那种想法逐渐褪去了,相较于左右逢源,取悦他人,更愿意在乎自己的感受了。

我已经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不喜欢的就尽可能不做,这样说是因为生活总归不是一个可以肆意的舞台,尽力而为已经确实难得可贵。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标志。

越来越喜欢独处的原因

当开始注重自己的感受,想要改变自己的现状,亦或想要提升自己时,猛然发现,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变得长了,随之,当你看到自己的种种微妙变化后,会越来越愿意独处。

(一)静下来

一开始,从独处中获得的是静下来。

静下来,才有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受他人左右思想的时候,开始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是现在碌碌无为,平庸的自己,还是每天都在改变,终有一天,会有所得的未来。有时候会觉得,总是说一些理想、未来之类的积极向上正能量的话,有点虚伪与假大空,但是,细细想来,人们需要的不就是对生活保守热爱,终其一生,得其所愿吗?

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茨威格

(二)走出去

走出去,是独处的第二感受。

多人社交有群处的欢乐,但独处会让自己有更多走出去的机会。走出去自认为有两种,一种是思想,另一种是脚踏实地的步子——某种程度理解为“旅行”,也是认可的。当有能力时,两者兼容,我认为是再好不过了。若是碍于囊中羞涩,也不必刻意。常去图书馆,尽管没有读到自己喜爱之书,也会内心暗自窃喜,又和诸多伟人来了一次“单独会面”。这种感受一直伴随着我,自己也乐此不疲。

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
                                  《罗马假日》

(三)钻进去

钻进去,是我独处的最大收获。

说“钻进去”收获更大,但前两者也不可忽视,没有前面说“钻进去”收获更大,但前两者也不可忽视,没有前面所得,自己也不会达到最后一步。“钻进去”指得方面各有不同,对于我而言,更想强调的是,钻到自己喜欢的事情里,可以是专业领域,也可以是兴趣爱好,能量守恒定律在这里之于回报与投入。纵观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在自己领域有所建树的伟人,没有“钻进去”的精神。眼前的钟南山院士何尝不是很好的例证。

才能不是天生的,可以任其自便的,而要钻研艺术请教良师,才会成材。
                                      ——歌德


作家李尚龙说过:善于独处的人,不大容易感到寂寞,自己会安排很多事情做,不会轻易被别人影响。

独处让人提升,群处让人进步。说独处的优越之处,但群处也必不可少,集体的力量会让人生绽放的更绚丽,明媚。

群处守住嘴,独处守住心。

把握好这一点,在人生这场马拉松长跑中,游刃有余,祝你也祝我。

独处不是异类,你只是更爱自己了而已,别慌张,你是在变优秀的路上。

来源于网络

                      喜欢可以关注我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