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练习第8篇# 这本书介绍了哲学家、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进化生物学等不同派别对电车困境的研究,探寻人们处于伦理两难境地时的道德直觉,以探究人类在道德审判中所遵循的法则。
作者戴维·埃德蒙兹,哲学博士,牛津大学乌希罗实践伦理中心的高级研究员。他的作品还有《卢梭的狗》、《鲍比·费舍尔走向战争》,他也是畅销书《维特根斯坦的扑克》的作者之一,同时还是畅销杂志《哲学迷》的创始人之一。
电车难题:
场景一:你在一条铁路旁,有五个人被绑在铁轨上,一辆刹车失灵的电车高速驶来,你的手边有一个开关,扳动开关电车就会开进另一条岔道,但是岔道上有一个人,他会因此丧命,问:你是否会扳动开关?
场景二:还是一辆刹车失灵的电车,朝着绑在铁轨上的五个人驶去,你站在铁轨上方的天桥上,旁边有一个体型壮硕的“胖子”,把他推下去,电车撞上他就能停下来,问:你会推吗?
电车场景最初是由哲学家菲利帕·福特于1967年提出的哲学命题,后来人们对其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甚至还发展出了“电车学”的哲学分支。以下是各个派别得出的结论:
一、哲学界评价道德容忍度(人们对跟道德有关的各种行为和观点的接受程度)的两个主流原则:双重结果原则和功利主义原则。
1. 双重结果原则:一个行为产生了两种结果:一个好、一个坏,好的结果是行为人所希望的,坏的结果是之前预见到的,但行为人并不希望发生。
2. 功利主义:是由18世纪的英国哲学者、法理学家边沁创立,认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对错的标准”。
哲学家的思想实验:通过修改电车情景中的某些场景,测试人的直觉反应,从中寻找差别来归纳道德法则。但是每次实验,参与者的反应都有很大不同,这导致没办法总结出一套关于道德直觉的通用准则。
“海上吃人案”(《洞穴奇案》这本书里也提到过,《洞穴奇案》的笔记在印象笔记中)也给了哲学家一些启示:或许道德法则里也存在“帕累托有效”的状态 —— 经济学的概念:在资源分配过程中,如果要使一些人的处境变好,就一定会有另外一些人处境变坏。(帕累托法则:二八定律)
二、心理学:人类并不是理性动物,而是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拔河,并且,非常容易受环境影响。因此,与其费大力气去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期待他提升道德水平,还不如想办法让环境变得更友善。
三、神经科学家:人的大脑和伦理行为是有关系的。比如大脑里长了肿瘤,其位置会影响人的行为。
四、进化生物学家:人的道德行为跟体内激素如催产素、血清素等相关。
牛顿曾说:“我可以计算天体的运动,但算不出人们的疯狂。”我们探寻道德真相的路途遥远,但是人类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期待在伦理难题中做出更好的选择。如果有一天,人类的道德准则可以被总结成明确的法则,如果运用到人工智能中,机器人可能会比人类做的更好 —— 他们不会因为岔路上是爱因斯坦或者自己的仇人,就改变自己的选择。
用时:4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