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叫“形式主义”的仪式感
01
小狐狸说:“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 ”小王子问道。
小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这段经典对白可以说是从感性角度上对仪式感最好的诠释。
在心理学中,行为主义中有一个定义叫做仪式感。其意是指人在社会行为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存价值,或者凸显人生的意义,常常会把一些很普通的事情,当做很隆重的庆典来做,这就是人们的仪式感。
我们需要自我暗示的一些仪式感,在思维和心理上有助于我们从一种状态(阶段)转化到另一种状态(阶段),去影响我们的自己的行为状态。
仪式感它可以是你早上伸个懒腰,看着镜子给自己的微笑加油;
是上班前给另一半一个拥抱一个吻,捏捏宠物的小爪子;
是和家人坐在一起认真的吃顿饭;
是多年老友,依然保持对方失意时哄她开心,会送小礼物给她,会告诉她有多好;
也可以是对方生日精心的准备,也可以是分手时戒掉一个坏习惯,你剪断的长发……
无论是什么样,仪式感它提醒着我们“活着”和“生活”的区别。虽然每个人都逃不开眼前的苟且,但要有诗歌掺杂在其中。
02
仪式感,把普通的日子变成限量纪念版。
一直记得小学毕业那天,老师让同学们相互拥抱,写同学录。当拥抱松开手,传了一圈的同学录传到自己手上,看着大家写的祝福,写着的悄悄话,那刻觉得,嗯,我毕业了。
事实上初中大部分还会在一起继续做同学,但需要这样的一个仪式,来见证自己这一阶段的成长,像小树到了春天来的那刻准备破土而长般。
对拥抱大概从那个时期开始养成习惯并莫名执着,许久不见老友见面一定会先来一个熊抱,分别时也是如此。
除了人生大事,人生里的每一次分水岭需要这样的仪式感。生活里的细枝末节也同样如此,比如一盆小花。
今年开春回北京的时候,爷爷打电话告诉我买点花盆可以种些好看的果子,种点花。比如三角梅,好生长又好吃,一个人别“凑合”。
说真的,当时买花是因为想借此机会多和爷爷聊天,到后来因为这些花把那个房间当成了我的家。
一直都觉得自己在海上漂着,虽然沉不下但总够不着根。家的感觉特别浅,漂泊感特别浓。
但从家里有了花,星星点点的小夜灯,越来越多的厨房用具,细碎的小确幸···因为各种各样的小仪式慢慢让自己找到了家的感觉,一个人独处也要浪漫。
仪式感,形式主义虽然不怎么样,但总好过懒得走过场。
03
前段时间“梁朝伟 卡片”上了热搜,原因是刘嘉玲在《女人有话说》节目里讲梁朝伟不仅重视仪式感,纪念日送花,而且也很喜欢给她写卡片,尤其那些道歉的卡片,她经常会翻翻看。两个人之间的回忆就是这样慢慢积累起来,梁朝伟会经常在家里藏礼物,刘嘉玲翻到就会很开心很惊喜。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礼物本身,而是漫长平凡日子里,你依然有爱一个人的能力和肯花费的心思。
很多人觉得这些“形式主义”太过于矫情,更觉得是“闲的”“有钱人”才会做的事儿。仪式感不是要大张旗鼓表达什么,是揉碎在细枝末节的一些小事儿。
比如:
上学背井离乡离开家,老爸的小纸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恋人的数不清车票信件,都会成为白头时两个人的回忆。
多年前闺蜜在你日记本上的留言,很幼稚又很温情。
50岁依然在某个月特定的日子和对方去一家餐厅吃饭。
60岁还会相伴跟着地图去看世界。
……
一张张小卡片,一个小便签,一个拥抱,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细微的小确幸就是疲惫麻木生活里的救命粮草。有时候生活很狗血很疲惫,但这不影响你感受幸福和制造幸福的能力。
特别喜欢《绝望的主妇》里这段台词,共勉。
“无论身心多么疲惫,我们都必须保持浪漫的感觉,形式主义虽然不怎么样,但总比懒得走过场要好得多”。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有钱没钱单身与否,学会生活中的仪式感就会获得幸福的体验,它带不来金银,也带不来爱人,但它会让你保持爱自己和爱别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