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
天下都知道什么样子才可以称得上美的时候,也就知道了丑的存在;
都知道什么样子称得上善的时候,也就明白了不善的定义。
因此,实有和虚无相伴而生,困难和容易相辅相成,长与短通过互相比较而得以显现,高与低互相依靠而存在,单音与复声和鸣而成就曲调,前与后互相追随,自古便一直是这样。
正因为这样,圣人才在处事方面采取了“无为而治”的做法,实施无言的教化方针,任凭万物自然生长。
给万物生命而不因为这一点将其据为己有,养育万物也不因为这一点而自恃能力甚高,帮助万物成就自己也不会居功自傲。
只有身兼功德而不自恃功德,功德才能不散去,才能帮助自己成就不朽之功。
河上公:
自扬己美,使显彰也。有危亡也,有功名也,人所争也。见有而为无也,见难而为易也,见短而为长也,见高而为下也,上唱下必和也,上行下必随也。以道治也,以身师导之也,各自动作,不辞谢而逆止。元气生万物而不有。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夫惟功成不居其位,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随,不言不可知矣。上六句有高下长短,君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