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年龄越靠近35岁,我就越焦虑,因为从世俗层面来看,我一事无成,没有拿得出手的事业,也没有随大流结婚生子,没有车没有房,可能唯一做到的就是不会让自己饿死……
所以当我看到这本《软技能》,让你不过时、不贬值、不消失时,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如饥似渴得读起来,各位老师给我的人生另一种可能,另一种出路,另一条途径,不单单是工作上,更是改变自己,改变命运的金钥匙,只要你运用得当,哪怕不是大富大贵,也能轻松玩转职场。
我们看书学会了很多,但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我们读过之后,有了启发之后,依旧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该做些什么,这本书就给了我们答案,它不光是教会我们为何要这样,让我们打心眼里认可,才教导我们如何去做。
比如吴军老师的《高效人士做对了什么》中,先给我们讲故事,引领我们思考,再切入正题,不是所有能做的事情越多越好,就算你拥有所有做事情的能力,也不见得能完成有意义的事,就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一切都是未知数,就像是教会青蛙说话,哪怕青蛙真的在你的指导下会说话,它没有人类的大脑,没有人类的思维,它只能进行简单而毫无意义的沟通,无效的努力。
所以他说,高效人士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做具体某事的技能,而是在没有开始行动的时候,就能判断哪些事情没必要做。
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仿佛醍醐灌顶,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大量充斥着没有意义,没有效果,但是因为公司或者上层需要,我们就必须去满足的事,一因为作为下属人微言轻不好反驳,而因为自己经验能力有限,不知如何反驳,导致工作效率低,感觉自己前途渺茫。
前者会因为我们的年岁增加,履历增加而转变,后者却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得这样的软技能。
首先,把自己变成一个有效的反馈系统,通过做事的结果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其次,是培养自己的同理心,换句话说就是站在他人的身上考虑问题;再次,保持自己的敬畏心,力不能及的事,就不要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也保留三分余地,我记得上学那会,总是被教导做事要全力以赴,后来发现这其实是反人性的,每个人都有惰性,同时也是不科学的,我们无法证明自己是否拼尽全力,并且全力以赴都没做好,只会被人嘲笑,如果全力以赴做得太好,第二次二三次再要求你全力以赴,只会让人越来越疲惫,也会越来越刚愎自用,这是过来人的忠告;最后,剥离感情,不被情感牵着鼻子走,保持客观、公正的判断力。
我们需要学习的软技能肯定不止以上这些,但是分辨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不需要做,这一点软技能,比任何做具体事情的能力都重要,这也是我的弱项,所以分享给大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