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经》第十七章的理解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最上的统治者,百姓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百姓亲近并且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百姓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百姓轻慢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百姓就不信任他。长久的治理要少发号施令。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功绩完成了,老百姓不认为是统治者的作用,而是觉得:"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这一章将统治者对百姓的治理分成了四个境界,不知有之,亲而誉之,畏之,侮之。

最高明的统治者就是遵循天道而为,百姓甚至感受不到他的存在。

好的统治者百姓“亲而誉之”,亲近他而且赞美他,主动的听从统治者的号令。其次的统治者百姓因畏惧而听从他的号令。最次的统治者,百姓都轻慢他。

这是因为统治者的诚信不足,百姓不相信他。天道的统治如此长久,是因为天道不言,所以统治者需要“贵言”。言多必失,失言多了就会失去百姓的信任。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最高的统治者就是天道,天道统治万物而不居功,百姓遵循着天道生活,却不觉得自己受到谁的命令,只认为自己本来就是这样的。

延伸一下,这里的统治者不一定要指国家的统治者,也可以是家庭、企业、社会各级的领导者。

一个家庭里的一家之主,企业和各单位团体的领导,能做到亲而誉之就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了。这里的关键就在于“信”。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制度就是“人之道”,要求人人遵守,而制度是人制定的,各地都不相同,掌握了制定制度的权利,就是掌握了“人之道”。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先进的新制度自然会取代落后的旧制度,这是“天之道”。

百度图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