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亲节。娃从书包里取出了老师集体组织做的手工,拿出来给爸爸。基本上每年都是这样的,学校会给孩子们一起组织做一些手工小礼物,教育他们感恩父母的心情。礼物做的精美与否不重要,把孩子对父母情感倾注其中的过程更重要。
父母和孩子的情感天空中,父母这一边肯定是重的那一方。孩子的各种重要日子父母肯定牢记于心,而父母的日子可能容易被忽略。如今,母亲节前,父亲节这样的全民庆祝的日子的引进,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
和母亲与孩子自然的生理基础的纽带关系不同,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更加后天化一点。父亲在家庭中的位置是需要构建和经营的。孩子和母亲天生就是亲密无间,母亲就像孩子身体的一部分存在,他的喜怒哀乐很自然地呈现给母亲。而父亲却是一个进入这个家庭单元的外来人,孩子要通过观察,交流和相处来熟悉他,接受他。这是一道天然的门槛。
另一方面,在社会关系中,大多是父亲承担的家庭以外的职责更多,相应地,分在家庭里的时间和精力会少很多。不管如今大家怎么去强调男女双方的平等承担,在家庭投入中,男方比女方少算是一个基本事实。经常会听到什么“丧偶式育儿”之类的,算是对这种事实的描述。这样的情况下,父亲这个概念在孩子心中的分量就是很个人化的事情了。
我家里娃爸对育儿的参与度,和我想你会少很多。娃和爸的沟通就会少了一点亲近,虽然娃爸有时候非常主动地和娃亲近,但似乎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馈。尤其是一些情感表达,他不想把好的成果分享给爸爸,也不想向他寻求安慰。而和我则是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和爸爸沟通则主要是依托某件事来进行,比如一起下个棋,玩个游戏都是可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亲要想和孩子建立好的亲密关系,需要比母亲付出更多的努力。周围看到过一些好的父子关系的例子,基本上都是父亲在育儿这件事上比母亲参与度更高,才容易做到。
有父亲节这样的节日,是对天底下父亲的一种认可,也是一种提醒。在诸多的角色中,父亲这个角色可是千万不要忽视哦。
我自己因为父亲去世的很早,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受到太多父亲的影响,也因此在性格上有很多缺失。比如勇敢这一项,就是我身上难以找到的特点。一是没有父亲们干毅果断的耳濡目染,可以让我学到。另外也是自己缺乏安全感,不敢面对变化等造成的。
但即使和父亲相处日子很少,但脑袋里依然有着对他的记忆。模模糊糊的那张脸,他给我买过的东西。但说实在话,和他聊天的情景却没有。可能那时候我太小,父亲又大多数时候在外工作,确实没怎么面对面说过话吧,这算是我人生中最大的缺憾了。
在这个父亲节,我也祝在天国的父亲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