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富兰克林( 以下简称本杰明)的父亲名叫乔赛亚,一共有17个子女,其中本杰明是年纪最小的儿子。因为家里有十几个孩子需要吃饭和上学,窘迫的家境使这位父亲不得不忙于工作,然而在如此大的经济包袱下他仍不疏于对本杰明的教育,一代开国元勋的父亲是如何做教育的呢?我从《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中总结如下:
一、从行为举止上树立榜样
本杰明的父亲乔塞亚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则有自己的闲暇安排。他天资聪慧,善于绘画,略懂音律,嗓音清脆动听。在晚间他经常用小提琴拉着圣歌的曲调,并随着曲调歌唱,听上去使人感到非常愉悦。虽然工作繁忙,但是不会被工作绑架,仍然坚持自己的爱好,努力工作以服务人生,而不是变成金钱的奴隶,本杰明看到了父亲的人生态度,在他以后的人生也从未被物质绑架过。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乔赛亚喜欢邀请一些思维敏锐的朋友或者邻居到家里来围坐在桌旁交谈。在他们的谈话中经常会进发出充满着智慧火花并且十分有益的观点,这对富兰克林的思维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父亲的这种方式,从小就培养起富兰克林观察生活的习惯。他开始懂得关注生活中那些普良、公正、谨镇的美德,而很少或者根本不会注意饭桌上吃的东西,诸如它们的花样多少、流行与否、味道好坏,以及和其他吃食比起来是避色还是更胜一等,等等。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位老师,虽然我们的家庭情况不一样,父母能够给予的物质条件有限,但是物质条件与教育的关系并没有多大。
本杰明家庭贫寒,但是父亲具有一定的智慧影响他人。乔赛亚主动组织交流会,并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氛围,本杰明从小耳濡目染,渐渐吸收了父亲身上良好的价值观,处事观。这意味着帮他在未来人际关系处理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打开了一扇窗户。
本杰明说,父亲最大的长处在于能够非常准确地理解和公允地判断任何需要审慎处理的事情一—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经常有一些在地方上有头面的人物来拜访父亲,询问父亲对镇上或者教区的事情的看法,并且对他提出的判断和意见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当一些私人事务难以解决时,当事人也会来征求父亲的意见。他经常被邀请担任争执双方的仲裁人。
本杰明后来离开家乡到费城奋斗的历程中交到了许多挚友,包括来自商场和官场的成功者,这些人身份地位都不一样,但他们在一件事情上观点高度一致:他们都十分愿意提携本杰明这位晚辈。本杰明十分谦虚地在自传中写到:这些朋友日后对我帮助很大,我们互相支持,他们终其一生都敬重我。
二、站在孩子的角度选择就业
本杰明10岁就退学在家,做了父亲两年的帮手后,在12岁那年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想做蜡烛匠人。乔赛亚为此苦恼极了,因为本杰明的一个哥哥就是因为不满父亲介绍的工作离家出走。乔塞亚只要有时间就会带着本杰明一起出去,让儿子看看那些木匠、瓦匠、铜匠的工作,以便观察儿子的喜好。
乔赛亚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儿子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
一开始本杰明喜欢观察工人娴熟地使用工具,通过观察学习可以独自完成家里的一些修理工作,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小富兰克林对做实验感到十分新奇并且兴味盎然,这对他来说相当于科学启蒙。于是乔赛亚决定让儿子学习切割,但是由于经济原因无奈选择了放弃。
细心的乔赛亚注意到从童年时代开始,儿子就热爱读书,几乎所有的零花钱都用在了买书上。
乔塞亚有个藏书房,里面的书都被小儿子翻遍了,本杰明对图书的爱好使父亲最终决定让他从事印刷这个行当,在当时这是与知识打交道最密切的行业,恰好乔塞亚已经有一个儿子(詹姆斯)从事这个行业,本杰明因此成为了哥哥的学徒。
本杰明后来不仅开办了自己的印刷厂,事业成功实现财务自由,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和探索使他能接触到最宝贵的资源,比如纸币和信用券的印刷,法律文件和报纸的印刷等,本杰明因此总能接触社会最核心的人物,他的知识积累速度惊人,因为除了自学外,他还拥有随时能够进行交流的高质量的伙伴。
三、在儿子的兴趣爱好上给予帮助
本杰明喜欢读书的程度近乎痴狂,他不仅全然投入地读,还喜欢交读书伙伴,就某个主题与伙伴写信辩论。当乔塞亚偶然发现信件的时候,辩论已经进入火热阶段了。乔塞亚并没有介入儿子与朋友的争论,他只是借机就本杰明的写作方式说了几句。他发现,尽管本杰明有自己的独到优势,比如在正确拼写和使用标点(这要归功于我在印刷厂的工作)上强过小伙伴,但是在措辞优雅和表意明晰上远远及不上对手。乔塞亚耐心地举了信中的几个例子,以便让儿子信服。自此以后,本杰明对写作要求更高了。
四、在人生重大选择上客观给予建议
当乔塞亚看到本杰明和哥哥詹姆斯不可能在一起做事的时候,就同意儿子远离波士顿,返回费城。同时,乔塞亚提醒本杰明一个事情。要尊重在费城认识的人,尽力得到人们的尊重,不要去毁谤和诋毁别人——乔塞亚认为本杰明这方面的倾向很严重。这个建议十分中肯,在本杰明的一生中都有灯塔般的指引作用。
乔塞亚要求本杰明要勤奋工作,节俭地生活,这样到21岁的时候就可以有积蓄开办自己的印刷厂了。
乔赛亚经常用所罗门的一句名言教导本杰明——“如果一个人勤俭做事,他就不会站在普通人的面前,而是站在国王的面前。”本杰明的一生曾经与五位国王面对面交流,并且与丹麦的一位国王坐在一起进餐。
勤俭这个美德我们听得太多了,当一位伟大的传奇人物向世人宣告:自己这一生许多成就主要源于勤俭这一美德时,我们心底的感觉难以名状。就这么简单吗?我们做到了吗?以后我们可以做到吗?历史上所有的伟人,不是他们知道普通人不知道的道理,而是他们把人人知道的道理,做到了普通人做不到的程度。
这就是本杰明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全部,带着他们的祝福和赞许,本杰明勇敢地踏上了漫长的人生征途并取得至今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
鲁迅先生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第二,便是指导,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第三,便是解放,给他们自立的能力,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其实乔赛亚对本杰明的教育总结起来就是先观察理解儿子,然后用自己的人生经验给予帮助和指导,最后在儿子决定去远方拼搏时送上祝福。
小时候爸爸也经常给我讲故事,尤其是老鹰的故事。雏鹰展翅是迟早的事情,作为父母要为孩子离开家的那一天做好准备。良好的教育是引导孩子去思考,为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孩子发挥所长,客观公正地鼓励与指正,在生活和学习上磨练孩子的性格,最后在孩子走入社会独立生活时,给予真挚的祝福。
曾经看过一句电影台词:跨越阶层最好的方式,就是教育。为了爱,为了梦想,为了生命的奇遇,愿已为父母和将要成为父母的我们重视教育,重视自己生命的延续,重视下一代的生命品质。
无戒90天写作成长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