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啊,你没见过全国治安不理想的时候,会开展全国治安大检查吗?活动过去后治安环境明显提升啊。你没看见各地逢年过节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吗?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啊。“检查”确实能起到政府想要见到的效果!有人会这么说:“那同理可以适用于企业运营管理啊,做好“检查”就行啊,就能保证企业经营绩效提升啊。”
是这样吗?大家觉得社会治理与企业治理一样吗?你能治理好社会地方,你就能治理好企业吗?你见没见有的人在政府事业单位风生水起,辞职到企业后也无能为力的情况啊?但是我们还会认识一点,就是社会的治理架构、法律法规、道德约束等综合基础要优于一般企业,同时社会问题的底层逻辑、根本原因相较于企业要复杂、难以治理的多,所以普遍见于一种情境下的工具方法不是“万金油”,凡事都需要逻辑!
质量管理已经从三个世纪前的“质量是检查出来的”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发展到目前的“质量是管理出来的”阶段。管理是防控风险,需要在问题未发生之前将问题解决在“破土”之前。这样需要追究根本原因的能力,通过企业全员各部门的协作将根本原因解决,达到彻底杜绝问题的状态。通过几次“大检查”能够将问题解决在隐患状态吗?你品,你仔细的品。
“检查”是能够起作用的,但是是短期的,临时的,你像出现问题后的遏制措施,一般是通过临时检查来封堵问题的,是能够在短期内起作用的,执行好的话能够避免问题产品再流出到客户处的。但是这次通过检查没能流出去,下次呢?下下次呢?
想通过“检查”来给企业提升个档次,能办到吗?凡事都是有逻辑的!所有工作都是一个PDCA循环,检查是排在第三个步骤去执行的,如果缺少策划计划和执行的阶段,只从“检查”去提升工作和组织能力就像是空中楼阁,无根之水,活是干了,但是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要想通过“检查”来提升能力,首先需要对组织的人员能力素质进行评估和调配,对需要“检查”的事务进行梳理,让团队人员都能够清楚自己的业务范围是什么?自己业务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有哪些?各业务采取的自主管理方法方式如何?有没有自主推进管理的能力?这是最重要的,因为组织团队人员的能力决定着后续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如果第一步人员策划对了,后面的执行力和效果会差多少呢?一个组织只有负责人想这么干,只有负责人知道怎么干?而想通过“检查”来促进变革、来盘活整个单位的活力,提升组织能力,能够起到多大的效果呢?
“检查”在质量上早就给定义了,就是“死后验尸”,就是说不用管后面能不能检查到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发生了,问题发生就是等于损失已经产生了,这个就是“事后把关”的弊端,质量大师们在3个世纪前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所有才有了统计过程控制、全面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及六西格玛管理的演变。“零缺陷质量管理”大力倡导的质量损失、PONC边际利润也包含对“检查”的一种损失统计。戴明大师也好,克劳士比大师也好,都是对质量管理靠“检查”来实现是诟病的,通过自身的所见所闻和管理实践推进经验告诉社会大众,有问题就想通过“检查”来解决的思路是不被提倡的。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所以想提高质量水平和等级,依靠大量的配置“检查”人员是指标不治本,大家见没见有的企业干了二三十年,虽能够短时赶上时代大潮,经营业绩还行,但组织能力和理念“涛声依旧”,到了需要能力提升和组织变革的时候就感受到明显的捉襟见肘了,因为大家脑袋里装的东西就是出现问题就“检查”,而不是出现问题就想着怎么纠正预防,怎么管理闭环、怎么系统改进提升!当然“检查”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为管理运营提供数据支撑和执行力推进,同时“品管前移”“质量工程”“纠正预防”“事前预防”“风险控制”这些不仅是概念和理念,更是与时俱进的工具和方法,同样需要更好的推进落地。
通过上面的阐述,“检查”是“救星”吗?那我会问:你觉着呢?
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