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一直流行这样一句话:每个时代都需要一个背锅侠,15年前它是早恋,30年前它是偶像,35年前它是电影,40年前它是武侠小说,而现在它叫手机。
这句话更深层的意思是,我们不能逃避自己在孩子成长历程中起到的作用,把孩子的“错误”都归给孩子和让他“上瘾”的那个东西。
许多父母之所以见不得孩子玩手机,究其根本是内心焦虑感在作祟,担心手机伤眼睛,耽误学习……
其实,对孩子玩手机的担心,或轻或重,每个当妈的都有。
可单纯将以上负面影响的根因,归咎于玩手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仔细想想,就算孩子不玩手机了,也有可能去看电视;就算不看电视,也有可能去看纸质小说。就算这些都能杜绝,孩子也有可能拖拉、磨叽,就是不学习。
实际上,手机虽不可避免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并非是决定孩子未来的关键。
作为家长,单纯禁掉孩子玩手机的做法,治标不治本。不仅破坏亲子关系,激化矛盾,还容易破坏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能影响孩子的,从来是父母的处理态度。
教育从来不是临时起意的敲打,而是恒久而深厚的渲染。
所以,与其苦口婆心地劝说少玩手机,不如用心花点时间陪他读一本书、陪他看一部电影、陪他旅一次游……
孩子见识了日月山川,才不会沉迷于小小的屏幕之间。
人类的天性就是对于越严禁的东西越好奇,也就是禁果效应。
越是限制被限制的孩子,越容易沉迷于手机。
现在很多平台已经可以选择青少年模式,营造了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合适的时间,让孩子多一扇看世界的窗户。
想让孩子少玩手机,说再多都不如父母自己去做。
很难想象父母经常抱着手机,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很难不受影响。
家长可以以身作则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时间可以带着孩子读书、旅游、运动,当孩子见识过更好的东西,自然不会沉迷网络。
想纠正孩子的行为,首先影响孩子的思维,怎样影响孩子的思维?需要家长学习成长,先有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要总盯着孩子的行为去解决行为的问题,应该上升到行为背后的认知,去调整孩子的认知,当认知调整到正确的频道以后,行为自动归位
讨论话题:人为什么不嫌qian多
都说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钱,你可以更好的投资自己;有钱,你就能抚养孩子赡养老人;有钱,你可以更好地献爱心;有钱,你就能观世界;有钱,你能满足自己更多的需求,物质的和精神上的。
比如到了假期,没钱的闷在家里,钱多的出外旅游。钱少的游国内,钱多的游国外。钱少的找便宜的客房,便宜的快餐,钱多的肯定不一样。所以钱少的总是羡慕钱多的,钱多的羡慕钱更多的,永远不会知足。
钱多了,有的人可以不用那么劳累辛苦;有的人可以不用再背井离乡;有的人可以不再风吹日晒;有的人可以不再节衣缩食;有的人可以不再看别人脸色;有的人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等等。钱虽说不是万能,但是它能让人改变人生的轨迹。
钱不代表幸福,但是钱少也很难幸福,所以人都不嫌自己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