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瓶:教师节——回归“师者本真”,让教育在尊重与守护中生长!
评论员:小庄
九月十日,丹桂飘香的时节,我们又一次迎来教师节。这个节日,本是社会对“师者”价值的集体致敬,是对教育薪火相传的温情礼赞。然而,当节日的仪式感逐渐与商业营销、形式主义缠绕,当“教师”的角色在升学率焦虑、家校矛盾与职业压力中被不断拉扯,我们更需要追问:教师节的核心意义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师才值得真正的尊重?如何让这个节日成为唤醒教育本真、推动教育回归纯粹的契机?
真正值得尊重的教师,从来不是“分数的搬运工”,而是“成长的引路人”。记忆里,那些让人感念一生的老教师,或许没有耀眼的荣誉勋章,没有精妙的“应试技巧”,却有着最朴素的教育初心——他们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而非“待加工的产品”。曾听闻一位乡村教师,为了让辍学的孩子重返课堂,徒步几十里山路家访,用自己的工资垫付学费;也曾见过老教师在课后留下来,耐心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补讲题目,直到夕阳漫过教室的窗棂。他们的“好”,不在言辞的华丽,而在行动的笃定:用知识照亮学生的视野,用品格影响学生的底色,用包容接纳学生的不完美。这样的教师,践行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则,他们让“教师”二字超越了职业范畴,成为一种精神符号——那是对责任的坚守,对生命的敬畏,对教育的赤诚。
反观当下,部分教育场景中的“异化”,让教师的本真逐渐模糊。有些教师被升学率、排名压得喘不过气,不得不将“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忽略了学生的兴趣与个性;有些教师陷入家校沟通的困境,一句正常的教学建议,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误解与冲突;还有些教师面临着收入与付出不匹配、职业发展通道狭窄等现实难题,难以心无旁骛地投入教学。这些问题,并非教师个体之过,而是教育生态失衡的缩影。教师节不应只是一句简单的“节日快乐”,更应成为社会反思教育现状、为教师“松绑”“赋能”的契机——当教师不必为非教学任务疲于奔命,不必为生计担忧,不必为舆论压力小心翼翼,他们才能将全部的“公心”放在孩子身上,才能真正成为“纯粹的教育者”。
对学生而言,教师节的意义远不止于送一张贺卡、道一声祝福。真正的节日启蒙,是让孩子在这一天读懂“教师”的价值:教师的付出,不是理所当然的“服务”,而是值得珍视的“馈赠”;教师的严厉,不是刻意的“苛责”,而是藏在细节里的“期待”。曾有孩子在教师节写下这样的句子:“老师,您教我写‘人’字的那一节课,我记了很多年。”这样的感悟,远比物质礼物更动人——它意味着孩子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会了尊重、懂得了感恩,更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教师节应当成为一堂“隐形的德育课”:让孩子看到教师批改作业到深夜的灯光,看到教师为组织一次活动付出的心血,看到教师面对调皮学生时的耐心与包容。当孩子真正理解教师的“不易”与“用心”,他们对“尊重”的认知,才会从表面的礼仪,内化为心底的敬畏。
而对社会而言,“尊重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层面,更需要落实到制度保障与行动支持中。首先,要为教师营造“安心从教”的环境:合理提高教师薪酬待遇,让教师不必为生活奔波;减少非教学类行政任务,让教师能专注于课堂与学生;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不唯分数论,让教师的价值得到多元认可。其次,要构建“家校互信”的桥梁:家长应理性看待教育,理解教师的工作边界,不将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学校也应畅通家校沟通渠道,让家长参与到教育过程中,而非成为“旁观者”或“质疑者”。最后,要重塑“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媒体应多报道教师的正面事迹,而非过度放大个别负面案例;社会各界应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与包容,让“教师”成为一个受人羡慕、让人自豪的职业。
教育的本真,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节的意义,正在于提醒我们:教育不是流水线,教师不是工具人,学生不是产品。当我们把教师从“分数枷锁”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从容地传授知识、塑造品格;当我们让学生从“应试焦虑”中走出来,让他们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意义;当社会从“功利心态”中清醒过来,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这才是对教师节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师者”最真诚的尊重。
今年的教师节,愿我们少一些形式主义的喧嚣,多一些对教育本真的思考;少一些对教师的苛责,多一些对教育生态的守护。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安心从教、潜心育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师的陪伴下健康成长,让教育真正成为照亮未来的光——这,才是教师节应有的模样,也是我们对“尊师重教”最好的践行。
2025.9.10 哈尔滨
——以此敬献给曾经饱含真情教导过我的小学班主任 谭雅文老师,中学数学 张薇老师,化学肖老师,物理冷老师等等。同时向一直从事在教育领域中默默值守,辛勤耕耘的;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道德模范的张桂梅老师那样的,无私奉献的教师道一句:辛苦了!感谢您拥有教书育人的高尚品格!向您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