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国小男孩正开心地玩,玩得手舞足蹈时,他的妈妈从屋里出来叫他吃饭,男孩兴奋地说:“妈妈,我想到月亮上去!”慈爱而又机智的母亲,既没有对他当头棒喝,也没有对他灌输科普知识,只是淡淡地说:“去吧儿子,但不要忘记回家吃饭!”很多年后这个孩子真的登上了月球,他就是阿姆斯特朗。他返回地球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回来了!
同样,一个中国孩子也说过类似的话,而他的家长则严厉地训斥道:“小孩子别瞎说!”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可能家长还会说你还真想上天啊!
不同的教育背景、教育理念下的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
类似于这样的打击,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呢?
有的孩子曾经雄心勃勃地说:“我长大要挣好多好多的钱,我要当个大富翁。”
父母可能会想:“我们几代人就这样平平常常过来了,你小子就这么厉害?”
”我要上世界上最好的学校——哈佛大学!”
“哈佛?门朝哪边开我们都不知道,你还想上?除非我们祖上烧高香了!”
孩子最敢于说出心里的想法,受到的打击也最多。
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负责人张轶超曾讲过一个故事,十几年前他曾在杨浦区江湾镇一个地方,结识了一个农民工的女儿,住处和学习条件很差。当时张轶超接到一个朋友的信,说可以推荐特别优秀的农民工子女到外国学习,学校提供免费的全额奖学金。后来这个女孩报名准备 面试,并在久牵学习了三个月的英语和其他各科目的练习,后来她得到了面试通知。她很高兴,对她爸妈说这次一定可以成功。她妈妈听后笑了,她说人家只是看你可怜给你一个机会,其实根本不会要你的,如果你最后能够被录取的话,我会给全上海每条狗打一件毛衣。张轶超说他听了,很郁闷,觉得这个妈妈怎么这么打击她的孩子。后来这个孩子竟被录取了,获得了在外国上高中的免费学习机会。这个农民工妈妈不知有没有为自己的话而惭愧呢?
其实,现实中这样的例子真的不胜枚举,不仅小孩,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受到一些或大或小的打击。
比如:你说:“我非怎样怎样的男朋友不嫁。”马上会有这样的声音:“别好高骛远了,现实一点吧!我们这样的地方有这样的人吗?即使有,人家能看上你吗?”
比如:“我要在什么时候公司做到什么什么的位置。”马上会有人说:“那谁,你怎么是个官迷啊!”
比如:“我要在什么时候实现财富自由,我现在要如何如何做。”马上有人不屑:“别痴人说梦了好吗?财富自由?我们干了大半辈子了也没财富自由呢?就你?干了几天就想这想那的。”
李笑来在”得到“《我们重新认识了“鼓励‘》里提到,我们在没有做成一件事情时尽量不要过多地去说。因为我们的说,从某种程度上是“占便宜”,是在用未来不一定产生的结果刷现在的存在感。这会让很多人觉得自己“吃亏了”。只要你声称自己在进步,那么就会有无数人冒出来,要么打击你,要么讽刺你,甚至暗害你,要么就憋着劲儿等着,只要一出现机会,就跳出来证明你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徒劳。
那么,当我们受到打击时该怎么做呢?
1.多做少说。
说的再多,如果没有做到,更被别人作为反面例子证明。所以,先咬紧牙,不断地去做。自己知道每天在进步着就好。只说不做,不成了道德上的”耍流氓“了吗?
电视剧《漂亮的李慧珍》在事业上受挫,为同事 背黑锅被赶出 公司时不也默默地反省,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吗?最后才又重新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根据二八原理,总有20%的人想法不会和大众相同,所以就做那些可贵的小众吧,只要觉得你想做的事情从长远来看很有意义,并且没有影响到他人的利益,那就勇敢地去做吧,最终你会实现对社会的80%的资源管理,掌握80%的财富。
2.让自己更好。
台湾身心灵作家张德芬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有个女孩找了个男朋友,父母怎么都不同意,威胁说,如果女儿坚持和这个男孩交往,就断绝(父)母女关系。
接下来,女孩怎么办?
一种做法是:和家人彻底决裂,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和男孩同居。
一种做法是:隐忍,害怕父母不高兴,只好和男孩分手。按照父母的标准找一个男孩结婚,但心里却是对父母的怨恨和对另一半的麻木。
还有一种做法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平静地告诉父母不能因为自己不开心就让孩子听自己的。父母要为自己的快乐负责。同时,还是像往常一样住在家里,照常和父母聊天,或打电话关心父母,和那个男孩也像以前一样交往。通过自己变得更好,最后赢得了父母的支持。
你觉得哪种做法更好呢?
以上例子适合很多方面,当你受到打击时,继续让自己更好,更大度,更笃定,其他人最终也会闭嘴。
3.持续行动,并不断调整,相信,最后的成功只是早晚的事情。
要想做成一些事情。不外乎从现象(WHAT)原因(WHY )和做法(HOW)三个方面去做分析。
要提高成绩、进行个人成长、解决人际交往的问题、处理内心的情绪、实现财富自由等等等等,只要你真的特别特别特别想进步,就会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那些方面,在精进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你的措施,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不断地行动、行动再行动,直至成功。
其实,一个人在生活中被打击是很正常的。正如,风吹雨打后,花草才会长得更加茁壮。而很多打击不是别人带来的,而是自己在打击中不知反思,不知调整,才会“死扛”着,最后,别人的一句话就变成了”驴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问,谁在生活中没有被打击过?回答一定是:那些死去的人。所以,打击并不可怕,打击说明你还在思考和行动,而不是随波逐流,行尸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