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廿一日。
天柱山属于大别山的东南麓,以东是淮河平原,是由西向东的必经之路,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时以刘源为首,在这里安营扎寨,建了总关寨,力拒元军十八年。昔日的炮台与牛马供给之处仍在。
这山根据不同方位分成了西关与东关。游客多由西关上山。倘若时间紧张,只做一日游,往东关方向去就免。
用过早斋后从三祖寺坐车至景区售票处。一眼瞅见旁边正在建设的佛光寺。
三祖得二祖衣钵后,在司空山停留数年,直到周武灭佛的劫难退去,又改朝换代至隋开皇十年才出山传法于天柱山。所以这山是禅宗祖庭,也是佛教祖庭。因为达摩初祖是佛教第二十八代教主,算下来,三祖是第三十代。
既是祖庭,后世佛弟子常有来驻。唐代时的著名禅师马祖即云游至此,爱上这里的山水灵性,择洞打坐习净。他那洞即被称做马祖洞。后来在五代时,山民建了马祖庵于洞侧。后来又有贯之和尚与达观和尚于此驻锡。明神宗年间,这里被诏敕为佛光寺。
天有小雨,寺里的各殿迷蒙虚幻,彼此疏离。寺庙占地不大,大雄宝殿还没完全修整好。马祖洞里很开阔,大约可容二十来人,较下面的三祖洞和志公洞都要大许多。洞内也干爽,不受细雨影响,估计即使风雨大作,稍加防范后几人在洞里端坐也可谈笑风生。
穿过景区大门,沿林荫道往上。路旁不停有标牌,提醒可远观的各种景象,象“八戒念经”、“降丹峰”、“天书峰”之类。可惜我视力不佳,又有雾气中飞舞的细雨搅扰,左顾右盼也只能看个大概。后来,雨丝渐停,雾气却不散,群山时隐时现。直到过了“龙吟虎啸”景点,山峦才在阳光下清晰可见。
与山下的温顺不同,越往上走越觉险峻。各处危石罗列,烽火硝烟,山势由缓和变得陡峭。怪不得义军草寇能在这里逍遥近二十年,确实易守难攻。行进途上,有些地方在维修还得绕道。一番峰回路转后终于到达天池峰顶,可以遥望不能企及的天柱峰。
天柱峰颜色灰白,乱石堆砌又浑然一体。峰顶凹陷处落了尘灰与种子,承天水浇灌长了灌木,于灰白中添了些许绿色。四周孤立无援,象是冷僻孤高之人不屑与众峰往来。所有看客于此只能远观,不能抚触。漫漫云雾来去无定,象有某位仙子用轻纱在不断挥佛做戏,峰峦缥缈如海上仙山。虽然不能见到传说中的佛光,但眼前景象仍让来客大呼饱了眼福。
古语里有“寿比南山”之说,常被今用祝人长寿,以至于与“南山”之名有关的山峰都会沾点香惠,包括南岳。但南岳在四象上属朱雀,有南岳如飞之喻。从地势上看,群峰拱卫,簇拥祝融峰如熊熊燃烧的火焰,又象蓬勃盛开的莲花,更象展翅欲飞的鸟雀。至于说寿岳,那还是这里比较形象。天柱峰海拔1488米。说是如柱,但山形的长细比不算大,与一柱擎天的想象相差甚远。凝神端祥,倒更象一个老者皱纹密布,膝下有数孩童环绕……
脚下所驻是天柱山的第二高峰天池峰,海拔1426米,因峰顶有天池得名。峰顶巨石被劈成裂缝,架了条石互通,被起名为试心桥或者渡仙桥。峰外陡崖,壁立千仞,叫试心崖。这些名字的意思是要有胆有识才能得道成仙。倒不知这崖下是否如峨眉山的舍身崖下有山洞,是否有道家高人隐匿其中。
顺着山脊往下,沿途可见有惜字亭,慈庵遗址,帝王石,还有拜岳台。这台分五层,每层石块数均是九的倍数,以应九五至尊之念。台上设一坛,坛上镂“阴阳太极图”。阴阳太极的理念源于宋初的陈抟老祖,似乎以此在自昭假货。
话说历史上的天柱山曾在汉武帝时期替代过南岳衡山。他嫌南岳路远,于是在这里举行了祭祀大典。后来不辞辛劳的隋文帝又改回去。当时的汉武帝设坛祭岳的地方在三祖寺景区的白鹿岗。这里不过因地制宜做了个膺品,满足人们典故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