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赶在人们有勇气废除他之前迅速让自己变成宗教,然后尽快肃清人类,如此之时,将真的变成权力无耻的接受狂热的崇拜者,沉沦于他的头发和头屑,他们的脚上带着科学为他们打造的沉重的枷锁,他们哪也去不了了。
这应该是取自《卡内蒂笔记》中的一段话。大概在上世纪30-40年代,那时候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并且更多的用于生活中,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表面上发生了一些让作者比较恐惧的变化。这种恐惧并不是说他不喜欢,可能是发现越来越方便,反而容易产生依赖,这可能会产生出一点恐惧,就是怕失去,怕被控制。
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曾经写过一个“科技三定律”:
1、任何在我出生时就已经有的科技,都是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任何在我35岁以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我来解释一下,大概是:
1、它们原本就在
2、它们是我创造的
3、它们不是我创造的
看来还是自家的孩子亲啊。这里为啥不存在别人家的孩子理论呢?嘿嘿。
科学,也没有逃过“确认偏误”,应该说,是人类没有逃脱“确认偏误”的影响范围。对于有用的东西,大家往往比较信任。而科学,尤其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科技,大部分都是有用的东西,得到大家信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慢慢地,科学会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精神世界,也可能会动摇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
这样,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我觉得赞同和反对的依据大部分情况下是一致的,即切身利益。
有用的东西,自然是对自己有利,那我选择赞同与支持,如果对自己不利的东西,或是虽然短期内有用,但长期来看会损害自己更大的利益,那一定会反对的。或者是明着反对,暗地里悄悄使用,毕竟是真香,只要不被别人知道就好了。
对于15岁以下的朋友们(开玩笑的,指的是“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有的科技”)在某些生活中的技术突然不能再使用的时候,会感到茫然无措,可能会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所谓的新环境,而年龄稍长的人,只是觉得回到了小的时候,对于应对这种情况还是很有经验的。这里说的不能再使用,包括失去一些客观条件,不如环境或者能源得消失。
卡内蒂描述的科学在人类有勇气废除他之前迅速让自己变成了宗教,然后尽快肃清人类。这段描述感觉有点像终结者中的天网。
让生活变得更简单,效率更高。失业的人也多了,奶头乐理论出来了,如果不能清晰认识到现状,人和人之间越来越相似,越来越不像自己了。这让我想到互联网公司之间的跳槽,别说我的观点跳跃,这其中有些类似的地方。我在北京工作的时候,我的公司有个戏称,叫做BAT训练营,有很多同事离职之后都去了当时圈内的顶级公司。然后过些年后跳到其他公司,毕竟如果没有新业务,在同一家公司升迁的机会不如跳槽(这个词不知道是不是准确,毕竟有技术的女人换客人,才是跳槽的原意……),这样人员(本来写的是人才,我怕不客观)在圈内流动的比较频繁,尤其是要进入大公司,有不错的简历更容易些。这就导致大公司之间(包括跳出创业的)的人员交流密切,会导致公司文化越来越一致,并不是说谁会变成谁的这种类似,而是说,圈内公司的风格会慢慢的混合在一起,趋于相同。
这个互联网圈子的现象,放到娱乐上来也许也能成立吧,热门节目必须要看,要不然没有话题与朋友和同事分享了。这就很像之前和朋友讨论如何禁止孩子看动画片的问题,当时的结论是,禁止不了。原因有两点, 第一,动画片是培养孩子感受能力/共情能力的,当然这个不重要,我犹记得小时候看动画片,一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二是跟同学们有个共同话题,让自己有一种参与感和归属感,不至于啥都不懂被孤立,那时候就被好钻圈子了,真社会,或者说,真幼稚。(现在遇到不同圈子的一般也不会特意做功课去融入了,真懒,没啥时间耗在那些不去参加我葬礼的人身上了。)热门娱乐节目要看,热门微博要看,热门评论要知道,感觉一个东西要热门了,除非国力加持,否则短时间是灭不下去了。热门是啥意呢?就是大部分人,或者说有一定规模的人都关注,都投入,这样就会让大家有一种趋同的感觉,人越来越一样,越来越没特色,越来越不是自己。感觉就像是世上可有可无的人越来越多,这并不是我想要看到的,但是我自己能做些什么呢?我只能尽量避免自己成为这样,又想起了那句台词:我们努力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想被世界改变。我不清楚说这句豪言壮语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是不是有点自不量力。我认为是的,毕竟,超出自己想象的事物太多,如浩瀚星辰,那些恒星,每一颗都比地球大。在自然面前,人啊,在哪儿?
按照普世价值来说,人都有平等的权利。科技的进步吧,会使资源更快速的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句可能不太准确,我不清楚二八法则或者马太效应是不是最近这千百年才生效的,不过从原理来看,应该不是,这是总结出来的,不是发明出来的,而且,可以确定的是,自从这个概念被整理出来之后,一直稳稳的,很准确。)按照赫拉利的《未来简史》种介绍的那样,根据优胜略汰这个基本原则(据说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时候,这个基本原则没有发挥什么作用,绅士们把生的权力让给了妇女和儿童),这么说把,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中,会被改变一点点吧。这也许是人类存在的价值也说不定呢。不,应该说是人性存在的价值,其实很多动物的行为中也有类似的行为,舍身救子什么的,不过紧着一个词来看,是为了基因延续吧。《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里,也介绍了,很多人的习惯和决策,并不是完全有自己控制的,而是基因为了延续下去,采取的最合适的方案,有些例外,会让基因突变吧,为了不被气得原地爆炸。
有钱有权的人们可以通过科技延续自己的寿命,如果殖民星球的脚步跟不上延续生命的速度的话,那么地球是住不下这么多人的,不是说地方不够,而是资源有限,尤其是很多必要能源不太够用,粮食也是。慢慢地呢,富人们将主动计划生育,而穷人们,可能因为资源匮乏而……消失,仅保留必要的一部分人来维持生态平衡。就像是雪国列车中的那种情况,穷人只是为了生孩子,然后孩子被带走,因为车上一个零件坏了,只有孩子的身材才能进去代替零件。当穷人太多了,就引发一场暴乱,杀死一批人……来维持平衡。雪国列车,这个模型,也许真的是是未来的一种可能吧。(影片最后暴动,算是成功了吧,主要是因为列车外面的大环境变了,要不然,就是人类整体灭绝了。)
这些个例子里,除了《终结者》,在我的思维方式中,都没有提到科技完全取代人类的地步,科技仍然是人类手中的工具,指挥棒还是在人类手里的。在当时的思路中,科技不会主动失控,让科技失控的,都是操作他的人。现在2020/10/16 16:06人工智能又受到了大家的重视,为啥说又呢,我认为之前一定也有人钻研这个技术,只是由于其他配套技术还不完善,所以这个项目不能启动。就像我小时候,国际象棋大师被深蓝打败,当时有一种说法是:机器下围棋是不可能赢围棋大师的,因为那需要太多的运算力。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记错了,可能当时的原话有“以现在的技术”这个前提吧。这不前两年阿尔法狗打败了李世石和柯洁,直接把人工智能再次带入人们的视野,让人觉得它什么都可以做了。这可能是大家基于对现在技术大环境的了解,也可能只是因为早期的一个论断(或常识)被打破了,才有了一种它(人工智能)无所不能的感觉。我认为,纪录被打破或者常识被颠覆,本身就是一个常态,放在短期内可能不可思议,但是长期来看,500年前,谁信铁疙瘩在天上飞?我觉得吧,多于惊讶的,应该是自豪感,其实不一定关自己的事,不过是找个理由开心一下,没什么不好的。
《蜘蛛侠》里有一句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也想提出一句类似的话:“知识越多,越要谦逊。”知识多了,相当于工具多了,它的载体(人自己)可能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了,就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黑天鹅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武侠小说里,同样是武功高强之人,也有大侠和武林败类了。少林七十二绝技,需要有对应的佛法化去戾气,才能凭其行侠仗义,而不是欺负弱小。
有个说法“文人相轻,艺人相贱”,大概就是相互之间看不起吧,不知道这个只存在于我们这边还是说全球都是如此。
随着科技的发展,副作用也不断呈现,这就是所谓的枷锁中的一部分吧,不容易逃掉。
交通事故, 环境污染,这也就是卡内蒂所说的废除科学的勇气吧,当我们发现了科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时,我们就开始不断的积累勇气了,或者是到最后都是被逼迫着反抗。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类似的意思吧,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是越来越高的,但是马斯洛貌似也没说过,不能往下降,只是说,当前不满足于当前需求的时候,会有变动,可能是上,可能是向下。难也好,没有选择的时候,还是要去做的,有时候,没能力改变,只能适应,或者努力做到中间那一层,不去适应,不被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