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大唐元和八年(813年),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武元衡奉旨回京,共事多年的薛涛写了这首《送友人》给他,字里行间满是不舍之情。儿女情长路更长,国事为重,武元衡还是毅然启程回长安了。水茫茫,山苍苍,从此伊人在远方;月色寒,夜有霜,良人一去不复返。
武元衡一回长安就接过了宰相的重担。没过多久,同为宰相的李吉甫病故,另一个宰相李绛也因足疾退位,虽说朝廷提拔了两位新宰相,但是具备丰富地方管理经验和官场阅历的武元衡,无疑是唐宪宗最为倚重和信任的人,国家军政大事,都要听取他的建议。但是,朝廷的工作比西川地方事务麻烦的多:连续几年水旱交替,耕地减少,粮食减产。元和八年,长安周边地区因灾损失耕地三万八千顷;元和九年(814年),巂(xi)州地震,一天内余震80余次,大量民房倒塌,损失惨重……除了天灾,还有人祸:元和九年,藩镇淮西造反,朝廷征讨,战火一度烧到了东都洛阳附近;与此同时,河北的一些藩镇也蠢蠢欲动,时不时出来搞事……
虽说有困难,但是形势上总体向好。相比于前几任皇帝的平庸无为,唐宪宗算得上一个有为之君,在前期相继任命了一批能干的宰相,如杜黄裳、裴垍(ji)、李绛等,这些人能一心为公,朝堂上无党争,宦官专权也有所收敛,政治氛围团结清爽,而且,武元衡有一个得力的政治帮手,这个人就是御史中丞裴度。早在元和二年,武元衡坐镇西川,裴度便以节度使判官(相当于幕僚)的身份跟随,武回京做宰相后,裴度自然受重用,出任御史中丞一职。(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负责人。御史台是唐朝的最高纪律监察机构,负责对全国官员纠违督查,并可参与审理重大疑难案件。原本的一把手叫御史大夫,副手才是御史中丞,唐中后期,一把手基本空缺,由御史中丞主持工作。因为是清望之官,御史中丞也是宰相的备用人选,武元衡在任宰相前就担任过此职。)裴度在军政国事方面的建议常与皇帝和宰相不谋而合,因此深受唐宪宗和武元衡的赏识。
转眼已是元和十年(815年)。这年农历六月初三日凌晨,天还没有亮,正是出发上朝时间,武元衡带侍从几人从长安靖安坊的家中出来,刚出家门就遭到埋伏的刺客袭击。先是照明的灯笼被飞镖熄灭了,领头侍从吼了声“谁?”话音未落,身中一箭。然后暗中乱箭齐发,多个不明身份的人持刀剑围了上来。侍从们吓得四下逃窜,武元衡连人带马被人控制,马被牵了十几米远,武被一棍敲下马来,跟上一人手起刀落,武元衡倒在血泊中;与此同时,几条街外,准备上朝的御史中丞裴度也被袭击,裴度被连砍几刀滚下水沟,慌乱中,裴的一个随身侍从英勇护主,抱住刺客并大声呼救,刺客砍掉这个侍从的手臂,看了一眼水沟里的裴度,以为已经得手,跑掉了。案发时天未全亮,但长安的街道上已有商旅和行人,武元衡和裴度被行刺,被人全程目睹,“宰相被刺杀了!”反应过来的人们惊呼,声浪从京城的各个街坊一直传到了皇宫,刚开始皇帝不知真假,直到天亮后皇宫紫宸门外出现了武元衡的带血坐骑,方知情况不妙。
派去查看的人到了案发现场,发现武元衡头部被砍掉带走,现场惨不忍睹;水沟中的裴度尚有一丝气息,原来裴度当天鬼使神差带了顶帽子,头部挨了刀伤但并未致命。
大唐宰相武元衡的生命定格在了元和十年六月初三这一天。仿佛早有预料,武元衡被刺杀的前夜,天气闷热难耐,武久久不能入睡,他作了一首《夏夜作》的诗:“夜久喧暂息,池台惟月明。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没想到的是一语成谶,一代名相竟然喋血街头了。
元和十年(815年),距唐帝国的灭亡尚有近百年时间,在大唐的京城长安,当朝第一宰相、御史台负责人同一天被暗杀,史称“大唐第一案”。很明显,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刺杀,更是一次极其严重的暴力恐怖袭击,手段极其残忍,影响极其恶劣。
到底是何人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