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和慢,你怎么选择?
在一个冬天的傍晚,有个读书人带着书童要赶往蛟川县城,此时太阳已经落山,他们距离县城还有一段路程,于是两人向船夫打听,船夫“关城门前,我们还来得及进城吗?”船夫回答如果你们慢慢地走那就来得及,要是说你们走的太快就赶不上喽。哪有这样的道理,慢走能进城啊,走快了反而进不去了。就是啊,这船夫肯定在戏弄我们。别理他我们快赶路。“哎哟,”书童摔了一跤,书也撒了一地,你没事儿吧,快点捡书,收拾好书两人继续急急忙忙的样儿,因为走的太急,就在快到城门的时候,读书人又摔了一跤,“哎哟”,等他们气喘吁吁的赶到城门时、城门正好关上了。读书人此时才想到这么看来 刚才船夫说的话确实有道理啊。
我们看到日常生活中一个经常发生的现象,就是急于求成,适得其反,这种现象在论语当中,孔老夫子用五个字来总结,就是“欲速,则不达”。很多时候做事情,如果你太急于求成了,反而达不到目的,所为一忙三慌、一急三乱,我们做任何事情真的首先要有一个平稳的心态才可以,就是要做到四点,想得清、做得到、稳得住、等得起,这就是我们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论语当中的经典智慧。“欲速,则不达”。—《論語》
孟子为何要休妻?
【原文】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译文】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房间里,两腿伸开坐在房间里休息,这种叫“箕踞”的坐姿,在古代是极不礼貌的,孟子突然回家,看到妻子这个坐相非常生气,于是与母亲说要休妻,母亲问为什么呀?她坐相太没礼貌了,母亲问你怎么知道?孟子说我进她房间,见她两腿分坐,“箕踞”向人太没礼貌了,母亲直接又问:你进家门有没有事先先打招呼:“呃,没有”?你进入你妻子的房间,既没有声响,也不打招呼,让她毫无准备,才让你看到了不雅的坐姿,这明明是你没礼貌在先,你妻子没有错啊,孟子一听,想想还真是自己的错,也就不敢生气休妻啦。
那么我们刚才在这里讲的就是孟母在孟子成年之后继续教导他的一个事情,教导他什么呢?教导他对人不要太苛刻,《大学》里的那句话,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什么意思?一个人如果想要求别人完成什么,你先要看自己能不能完成这个事情,你可能不允许别人做什么事情,那你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这类毛病,绝对不能对待自己非常的宽松而对待别人过于严苛,其实现在生活也是一样啊,如果我们永远是待己甚宽、责人甚严的话,你会发现什么,你会没有朋友,但如果你发过来说你永远则己严而待人宽的话,你会发现什么?你会发现你自己越来越优秀了,与此同时,你的朋友会遍天下,所以还是大学里说的那句话: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别让你的眼睛欺骗了你
【原文】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孔子家语》卷五“困厄”第二十)
【译文】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被围困在陈蔡交界之地,几天都吃不上饭,弟子子贡突出重围换回一旦米,让颜回给大家煮饭吃。可子贡一回头儿,突然看见颜回在偷吃米饭,于是子贡想:他不是老师最贤德的弟子吗,竟然自己先偷吃米饭,心想“他不能,他不能,他不能啊”,子贡还是那个子贡,可颜回再也不是原来的颜回了,于是孔子问子贡说什么呀?子贡告诉了孔子自己刚才看到的一幕,颜回偷吃米饭,孔子说了我相信你所说的,但我也相信颜回会这么做,一定是有原因的,于是问颜回:饭好了吗?我要先给祖先敬祭祖一碗,颜回回复孔子:米饭不能祭祖了、刚才有些灰掉进了米饭、留着会弄脏其它的米饭,扔掉又可惜、我就掏出来先吃了。哦 原来饭里有灰啊,孔子大声说道:看来颜回 嘿 还是那个颜回啊。
“颜回偷食”这个故事正好印证了论语。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特别是毋意,就是告诉咱们,每一个人在判断一个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主观臆断,匆忙的下结论。这让我想起来有一个小故事,很有意思,就是一位妈妈把一大一小的苹果给了自己孩子,让孩子挑选,没想到孩子呢对两个苹果各咬了一口,那么伤心的妈妈就觉得孩子太自私了,没想到这时候孩子说:妈妈我咬一口啊,是想比比试一试哪个更甜,然后呢,把那个甜的让你吃。我们今天的人,也时常会犯像妈妈这样的错误,正是由于主观臆断,所以在事实和判断之间就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所以我们看到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要急于下结论。要多想想《论语》这句话: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