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甚深微妙法

图片发自简书App

某日,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见有人在房屋的正门上手术一联,遂驻足细品,在门前揣摩了很长时间,感触颇深,与诸君共享。

上联:无上甚深微妙法

下联:百千万劫难遭遇

横批:佛光普照

笔力苍劲,应幼临魏碑,书法中带着厚实、严谨与飘逸,字里行间,隐世之意顿显。窃以为,笔者应该是位居士。

话说此联出处。这是武则天为帝时,在《华严经》上题的开经偈。武则天认为佛法深奥微妙,佛法难闻,愿意通过持戒修行了解它真正的意义。下面是武则天题偈的原文 :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对待佛教,抛开信仰问题,即便是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和探讨,也能从中懂得许多的道理。

回味之际,又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南北朝时候,大弟子神秀为继承五祖弘忍大师衣钵,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要时刻去修行自己的心灵,通过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保持一种明心见性的清净心境。寺庙厨房里有一个烧火的和尚叫慧能,他在神秀的偈子旁边,让别人替他修改成上面那首著名的偈子,意思是,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空的,心本来也是空的,也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当然,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后来,五祖把衣钵传给了慧能。(其实神秀的境界之高,也是可圈可点的。)

人生如飞鸿不留痕迹,一切本空,应由着本性去活。六祖慧能比神秀“身是菩提树”的境界在禅宗的空灵中的确高出一筹。一切皆无,一切皆空。五祖之后,禅宗也就有了南禅和北禅之分。

《华严经》为什么能让武则天题偈呢?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为唐朝实叉难陀翻译,弘传极盛,在唐朝就出现了专弘《华严经》教观的华严宗。7世纪中,新罗僧人义湘来唐受学于智俨,回国后成为朝鲜华严宗初祖。8世纪中,此经在日本已有流传,后有唐道睿东渡弘传《华严经》,为日本华严宗初祖。这部佛经在汉传佛教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年来有“经中之王”的美誉。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

第一,它是释迦摩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

第二,它义理丰富、逻辑严密、准确无误,用佛教的话说,便是“了义、圆融无碍”的经典,在《华严经》中,有一个妙喻贴切地表达了“圆融”的概念,这便是“帝释天之网”,它取材于印度神话,说天神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上,缀联者无数珠宝,每颗都映现出其他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摄,重叠不尽,映现出无穷无尽的法界,呈现出园融和谐的绚丽景观。

第三,它直接导致了一个宗派的兴起。唐朝时,对《华严经》的传播和研究空前地兴盛起来。从杜顺和尚开始,“华严宗”开始倡导;而贤首大师,即法藏法师将其发扬光大,集“华严宗”之大成。从此,“华严宗”成为汉地八大宗派之一,绵延至今。

第四,从文学角度讲,《华严经》体系宏博,意蕴深刻,气势恢宏,妙喻纷呈,机语隽发,而在某些章节中,更是有着空灵美妙的语句,令人读之如嚼青榄,回味不尽。

第五,从哲学角度讲,在华严经基础上形成的华严宗,构建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哲学体系——这成为华严宗最大的特色。

偶遇一联,令我精研经书,品味生活,实乃人生一大乐事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亲爱的六六:你好,我是你帅气的爸爸。 虽然你还没有出生,但是现在,我就已经迫不及待了。我想牵你的小手,吻你的小脸,...
    我六最可爱阅读 1,098评论 0 0
  •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的午后,我们相聚于风景优美,环境优雅的“情语江南”,李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幽默风趣又干货满满的生命...
    叶蓝昕阅读 3,919评论 2 2
  • 从小漂泊不定,常常寄人篱下,除了饭菜,更是尝遍人生的百般滋味,看尽生命的五彩斑斓。那时候幼小的心灵总担心“别人不喜...
    大树磕宝阅读 4,223评论 2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