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下雨了。灰蒙蒙的天,湿漉漉的地,此时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着,以雨为媒,彼此诉说千丝万缕的思念。秋雨绵绵几无尽时,云与雨推波助澜成就一段人间佳话。
若是在晴天,千万道金光弥漫天地间,人们思考的黏性却少了,许是被阳光蒸发了。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声律启蒙》实在值得多读读,毕竟那么美的旋律,可惜了深藏闺阁。
被雨洇过的建筑显得格外清瘦而严肃。沉默中凝视被雨裹挟的叶子,尤其是秋天里显赫赫的银杏,早前的绿色总因太常见而遭人无视,如今金黄一片,美得浓而不腻。
这样的时刻,聆听雨的诉说,欣赏被湿透的大地万物,实在是惬意之事。阳光下,人们的行走节奏太疾。而所有关于浪漫的传说,从来都是慢的艺术品。雨看似漫不经心地下着,骨子里透出执着的劲儿。
城里的雨跟农村里的性情总是不同的。
春雨的轻盈,夏雨的率性,秋雨的踌躇,冬雨的沉寂,四季中雨的性情亦全然不同。
聆听雨和雨的秘密,或者来自朋友间的絮语,雨的点缀自是锦上添花。
雨中静听关于哲学、宗教,关于爱情,关于宇宙间生生灭灭的细微的章节,或者宏伟壮丽的诗篇,这一切,多多少少带有个性化的色彩。有多少时候,落在空中的话语是说者自说,而听者自听呢?只是,在聆听的间隙,达到某种共鸣,将认知、情绪、感受一并收纳于记忆的匣子,搭载上雨的列车,与之糅合、相契。
聆听,亦是沟通,在懂与不懂之间架起一座桥。耳朵的“凝视”与目光的凝视一样不可或缺。
没有在童年时聆听过一场雨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漫漫的时光,空出一片敞亮的天,即便什么都不想,却什么都通透了。这与成年时想破脑袋总算想明白一件事相比,不知要轻巧多少倍。
如果在童年时就长出了聆听的耳朵,人生可就厚重千百倍了。
比如,一只鸟的鸣叫是有情绪的,一朵花的绽放是有声音的,一个人的眼神里是有话语的……聆听,就像伏在水库的堤坝上,浪费一整天的时间与大自然厮守,静默间,语声朗朗,在心间回荡。
聆听,不止是听。思想的蔓全程在攀爬,那些原本想评论的狭窄一点点放大半径,显得更宽敞,更明亮。
聆听一个人讲话,或聆听大家的交谈,尤其是在有节奏的雨声中,心绪如歌声般滋润而不泛滥。听,不只是听懂了每一个字词,而是透过枝枝蔓蔓,窥见了被梳理的美妙的图案,刻在空中,刻在风中。
在这个充满“表演”的年代,聆听是件易碎的奢侈品,就仿佛想要回到最慢最慢的时光那样,是难于上青天的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