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黄老师的书《人生处处,总有相思凋碧树》,已有半年之久。事务繁忙,一直束之高阁。近日终于得空读完了。
01
海滩上的每一粒沙子,都有故事。黄老师也是有故事的人。
黄老师的文笔,一直让人误认为作者是个女性。情感细腻,文风饱含深情。每个人都是世俗的人,寻常烟火,三餐一宿。但写作者的世俗心比其它人要敏感活跃。黄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一直保持着对文字的热爱,对生活的敏感、深入、认知。不拒绝生活对他的呼唤,怀有一种饱满的热情,从生活最细微处,有异于普通人的洞察力,从平凡之中辨出新异滋味,在弱小之处窥见宏旨精神。究其原因,最重要是一个“情”字。只要心用到了,情用真了,文章就会打动人。正如他在书序中所说:“只因那过去的,现在的,一份份真情,我无法逃避,无力抗拒,我跨不过那一份沉沉的牵挂和殷切希望”。
02
乡土是滋润作家的粮仓,作者出生哪里,大都会用文字反哺哪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张抗抗笔下的杭州,莫言笔下的高密,史铁生笔下的北京......
黄老师也是如此,他是一个心怀故乡的人。
全书六辑,都离不开“故乡”。有他本人真正成长,居住的地方,也有对他成长和塑造起一定作用的精神故乡。读完全书似带人领略了一番乡土文脉,唤起了久违的乡愁。
笔者自幼也是出生农村,“乡土情怀”是我原始的记忆。对书中描写的一些片断,有似曾相识,置身其中的感觉。那些故乡的人和事亦或食物,在他文章里,以回望的姿态,娓娓道来。
他曾辗转大都市,漫漫打工生涯中,对故乡的记忆,充实了他心间的空旷;迢迢旅途中,对故乡的记忆,抹去了他独处的寂寞;日复一日的繁重工作中,对故乡的记忆,让他有了抬头的勇气;年复一年的告别亲人中,对故乡的记忆,激励鞭策着他奋斗努力的豪情.......
你看,在异乡的日子,他可以向着随意的一场雨,思绪万千。他说“我可以随着故乡的山雀,遮挡住一些沿路的太阳,让树叶不搁浅,花朵不沉没,土壤不堆积,思念不干涸。”
03
有作家说“如今很多朋友都在慨叹故乡的沦陷,故乡正在变成一个回不去的地方”。现如今,经济飞速发展,故乡很美丽,但也能看到落寞。只有春节前后的热闹与生机,平时都是老人与小孩留守在小村庄。童年的玩伴散落五湖四海,父辈那一代,两鬓添白发,真的是回不去了。
不知随时间推移,人口不断的迁往城市,谁还会记得那片乡土上曾发生的风云故事?或许有一天,只能文字里追寻了吧。而读黄老师的书,不仅体验文字的优美,也能勾起一种情愫。这种情愫可以被视为“故园情“,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
我想,在科技迅猛发展与金钱欲望膨胀的当下,心怀故乡的人,奢望的不过是故乡慢点与城市同化,尽可能久些保留它的质朴与本真吧。
心怀故乡的人,哪怕低入尘埃,也会向阳而生,哪怕四周污秽,内心依然纯净。黄老师就是这样的人。飘泊在外的每一个岁岁年年,故乡一定是他最深的懂得。
异乡的日子,总有寻寻觅觅,总有冷冷清清,很多时候是找不到心灵的出口的。可能把心情融入文字是一条释放的捷径。工友喝酒猜拳,打牌唱K。只有他,静静的端坐一隅,怀揣一颗素心,蘸着遥望的相思,写故乡的人和事,写对故乡的情与悟。
相信,在未来追梦路上,无论他在哪里安居,还是游走,他都会随遇而安,安之若素。因为故乡是他永远的心灵归宿,那里有他心魂深处的牵绊。
无论他乡,还是故乡,你都会步步佳景,活成自己的柳岸花明,你的城池会有更多人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