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兴趣写作的人,都知道“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前段时间读到龙冬讲文学写作技巧,也强调这点,并指出少用成语,少用“的”字等流行弊病。由此,感触很多,是应该坚持干净流畅的中文写作。一旦动笔时,又陷入迷茫:写不出来啊,究竟要怎么做?
于是,我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学生,又去看小学三年级的作文写作知识,还是回归原点:“我手写我口”。同时读阿城,汪曾祺,效果并不明显。
我思考了很长时间,才找到根本问题:思想浅薄。别人怎么认识这个问题,又怎么面对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这是很个人的事。“我手写我口”是真理,但没有思想支撑,就只是流水账,干巴巴的,还比不上一杯白开水。我再努力地装作一个小学生,毕竟也回不去了,要有个成人的样子,有点读书人的态度。
所以,“我手写我口”,其实是个辩证问题,既有“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的缺陷,又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之分。这讲的是写作范式,既要有真诚的态度,更要有真正汉语言的表述方式,更不是真的没有技巧。大巧若拙,强求不得。
究竟怎么做?说来也简单。
首要一条是读书。
多读书,读好书,先把自己的思想立起来。有了根基,再谈要长什么样的树,开什么样的花。现在的年轻人,如我,大多失败在没有思想这个痛点上。如果非要究其原因,现行的教育方式肯定难辞其咎,但也不要把什么都一推六二五,显得自己多无辜无助,还是自己没静下心来思考。读书,要慢下来,边读边思考,再读再思考,才能真的深味,建立自己的思想。这也是读书的根本,不为写作,只为自己能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第二条,写,不停地写。
就像沈从文说,成为作家的秘诀是:“写。写。写字,写信。然后就是,出去玩。”简单精悍。凡事有序,没有开头哪来结果。把自己当成小学生,不要讲求任何思想、技巧,先写了再说。一直不停地写,不一定能成作家,但不多写,肯定不成。
第三条,读。读自己写的文字。
读,是既看,还要朗读。自己写得文字究竟好不好,看了有没有回味,读来是不是上口,自己先试验。有人主张,写作要把自己隐去,更加忌讳自嗨,对此我不以为然。自己都不嗨,别人怎么有感觉。另外,写作毕竟是自己的事,自己必须要舒服,要不然跟干苦力有什么两样。
第四条,不作他想。
人总归是会慢慢成长,别人如何说、如何看,那是别人的事,你管不了,更没有必要。你说要造写作赚钱?还是先不要做这个美梦,先把自己弄舒服了再说其他。没成名前,还是得有个工作,以谋生存。饭都吃不上的文学家,现在没有土壤。现在的文字,别人看都不看,或者看了大骂一通,也了然一笑,继续埋头去读、去写,才是王道。
第五条,改。
改自己的文章,极难,就像朝自己身上动刀。我本人就不改,只是写完后,思量几遍,觉得没写到位的,没说完的,简单添加而已,不是改。什么时候才有必要改自己的文字?快要出名的时候,以及出了名的时候。那个时候,写作已经不是完全个人的事,要对得起观众,当然得改。现在嘛,没人看你,改不改无所谓,图个快活就好。有人说,不改不能进步?那是胡扯,只要写了,就会有进步,不写才不会进步。读得多了,写得多了,想不进步都难。
先扯这几点,当作写作练习了。欢迎各种喷,如果有交流之心,更加欢迎。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