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谷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和前高级vp乔纳森所著,写了很多谷歌公司运营发展的一些思考和故事。主要内容大概集中在:公司发展业务的变更,人员的培养机制,创新机制等。
业务变更,是这本书的重点,毕竟这是一本谷歌的公开传记,关于它的营收来源,十几年间如何成为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怎么面对微软、苹果的竞争,这些宏大命题可以被经济媒体记者连篇累牍地讲多少个篇章,在当事人、当时公司的主要运营者眼里,不过几个业务模块的建立、兴起,赚钱业务取代不赚钱业务那样,简短几个小故事就搞定了。就像说起自己小时候打过的某一次架那般轻松…这也是这本书最令人发指的一点,当事人心如止水,而读者早已心潮澎湃,恨不得坐上那ceo的位置指点江山。然而谷歌只有一个,谷歌的业务在市场竞争中确定霸主地位,我看到的不止一个ceo的叙事,应该还有无数工程人员的付出。
这本书,比起其他讲述商界的书,让人佩服的一点就是,他几乎把一本公司的成功都定位到人员使用的成功,而非超能力,运气之流。谷歌的广告业务,如何克服短暂的利益诱惑,如何做到最大程度的用户满意度,都聚焦到具体的某一个人的决策上。在公司工作两年时间,越来越觉得产品的成功,实际上都是人的成功。工程人员或者管理者对于产品的理解越透彻,价值观越能体现到产品上,这个产品不会太差。混乱的人,势必有混乱的公司,有混乱的产品。谷歌的人员是丰富充足的,无论人才来源,还是广为周知的工程人员的比重问题,作为扁平化公司运营的开创者之一,他们做到所有人员都在为产品准备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几万工程人员的想法如何汇聚到一个公司的发展过程,是个很头大的问题。中国的传统公司大多很强调人的管理,确实需要,但管理做到位也许就不需要那么多管理了。谷歌创立之初,几个高管,对于公司的决策仅仅是一张表格,列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排个优先级即可,逐周review。多么简单,却也高效。谷歌的发展,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找到一群牛逼的工程师,让他们自由发挥,成为世界上最牛逼的互联网公司。但这个自由发挥,确实有点过头,实际上有个简单的机制“7/2/1工作制”,这是一种工作时间分配机制:70%工作时间给拳头产品和主营业务,20%给发展中的产品,10%给完全需要创新的产品。与我们周围很多公司,一见到有人闲着就不得了,觉得产能浪费了,实际上谷歌的创始人们觉得,有闲才能有创新,谷歌地图街景采集方式就是有闲时想出来的。创新允许失败,允许闲着不干正事,表面看起来对当前公司不利,实际很可能挽救整个公司的命运。如3M公司的便利贴的发明,使这家跨国化工公司免于破产,更加辉煌。
嗯,作为一个互联网产业的新兵,读这本书,对于自己整个职业观有着较大的洗礼。这么多人从事互联网行业,有这么多的成功公司和业务,我们到底能不能有所作为呢?常常苦闷自己成为一颗螺丝钉,做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就感觉时间已过大半。读完这本创新味浓厚,或者说人味浓厚的书,我突然在任何行业的成功,都应该把人给理解清楚。关于自己在公司业务的转换中,人员培养和创新过程中,如何有所为,对于个人是极其有利;对于公司,更应该使全员都有这种意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