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点的闹钟一响,没有犹豫就起床洗漱。这样的自律带来的就是愉悦的心情。不到六点半就去餐厅吃早餐。早餐不错,种类多,咖啡牛奶都颇得我欢喜。
出门,初冬的风吹在身上,拂过脸庞,说不上冷,但寒气很重,空气很新鲜。
路过天目湖路,路旁一排的银杏树,树干不粗,也不高,但是由于银杏生长缓慢,估计树龄却不小。落叶不多,在人行道上稀稀疏疏的躺在地下。
疾步来到黄龙体育馆,门口已经有十几位听课老师在排队。等了大概十多分钟,门开了。大家像出笼的鸟儿涌进了会场。这次位置出奇地好,和学生和评课专家可以说零距离了。祝愿自己能够不虚此行,认真学习。
对了,等待间隙,因为周日就要赶回苏州喝喜酒,所以把周日票挂在了闲鱼上,希望能帮到爱学习的老师。
第一场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袁济喜教授。袁教授的主题叫《百年孤独话国学》。讲到了国学的历史发展,主流国学、价值定位等。一些国学大师的趣事也让人听得津津有味。民国四大国学导师,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
本次千课万人主题为“文化传习·言语实践·精神成长”,第一个板块,请来了人民大学袁济喜教授讲国学,大概就是呼应“文化传习”这个关键词吧。
袁教授从五个方面讨论国学:
1国学的根基来自于何处
2国学的主流何在
3国学的基本价值观念
4国学是知行合一的体系
5国学是近代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晶
在这几个问题之外,袁教授讲了许多国学名家的逸事,很有意思。
袁老师是个实在、负责的教授。虽然下节课的孩子和学生都已经到了,但是会坚持把自己要讲的内容讲完。
袁老师的讲座以陈寅恪先生给王国维先生的墓志铭结尾,以期唤醒人们对国学的重视和热爱。
听完袁老师的讲座,也让我很有触动。国学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文化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是区别我等民族和世界上任何民族最大的不同。传统文化需要炎黄子孙去继承,去传承。我辈当仁不让。
周一贯老师老师讲座时,大家也走了一大半,不知道老头子作何感想。中午随意找了家私房菜,两荤一素,葱和蒜还有辣椒用得很重,很入饭。老板是个球迷,小电视放着NBA的球赛,聊着天,吃个可口的饭菜,心情很愉悦。饭后,时间尚早,地图一搜,旁边竟然就是浙大。遂和友人一同去浙大散步。浙大玉龙校区应该历史不短,进校门后的主干道上刚上完课的学生络绎不绝,大家步履匆匆,但脸上还是能明显看到学生的单纯的样子。想来,我和陶老师可能已不像学生了吧。主干道上的法国梧桐非常粗壮,合两人抱粗。路上的叶子也就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有图为证
沿着大路一直往里走,看到了几幢小楼依山而建,像是学生宿舍。这块地方看起来还蛮适合纯粹地读书的。绕了一圈,很快又回到了体育馆,在位置上小憩了一会儿,下午的学习又紧张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