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养及即教育出来的信仰。“核心素养”指的就是那些一经习得,便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
2.人的素养更多的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育出来的。我们学校教育的突出问题就是“教的多”而“育的少”。教像“工业”。育像“农业”,教出来的多半是外在的知识和技能,育出来的才是内在的能力和品格。
3.在素养形成的过程中,自我教育起了关键的作用。一个人若是没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外在的教育根本进不了人的内心,素养也就无从谈起。
4.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塑造自己精神长相、涵泳自己气质风貌的过程。这其中我们特别强调阅读的作用。因为阅读可以塑造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
5.一个人的素养的形成过程,是各种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叶圣陶先生这样认为: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6.当前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对立化(简单化、绝对化)和封闭化(模式化、僵化、固化)上。学校和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关乎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所谓事无绝对,应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7.素养的本质在于人的精神生活,而不在于物质生活。人的发展亦是如此,要在基础和根基上下足功夫,才能赢得未。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这些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个时间,这些素养就很难形成了。
8.“人”字一撇一捺,一撇代表品格,一捺代表能力,两者相互扶持,相互支撑,才形成一个完美的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是德与才的和谐统一。
9.遗忘掉的东西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而剩下来的就是所谓的能力和素质。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讲,最重要的是要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将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课外日常生活当中的成长行为,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所谓有能力的人,就是能够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人。
10.学校所教的东西应该让学生“带得走”,应该陪伴学生行走一生,“带得走”的东西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它往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才会产生效果,这种延迟显现的效果却是真正有效的,甚至长效的。最主要的五项基本技能——“阅读”、“书写”、“观察”、“思考”和“表达”称之为学习上的五把“刀锯”,认为这是人一生受用不尽的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