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收到今日写作的名词为「执念」
何谓执念,百度百科写道:执念(zhí niàn)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执着的念头,出自《残春》。郭沫若《残春》:“我们对于生的执念,却是日深一日。”(我对这个出自表示怀疑。)百度百科对其释义为:因执着而产生的不可动摇的念头。可形容因为对某事物的极度执着而产生了过度追求的念头。
我又转而搜索了维基百科:执念(法语:idée fixe)原为19世纪精神医学领域一词汇,指人因专注于某事物,产生强迫性反复回忆的症状。之后,此词渐流用於哲学、文学领域,如E·T·A·霍夫曼、克莱尔·德·杜拉斯等作家都曾使用。在西方音乐历史上,“执念”(或称固定乐思)最为著名的应用,当属埃克托·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一作。德国音乐学学者鲁道夫·博克霍特之专文《幻想交响曲的固定乐思》(Die idée fixe der Phantastischen Symphonie,1973年)整理了《幻想交响曲》当中的固定乐思在各乐章之间的变化,较诸其它研究者经常只论述该曲第一乐章而言,是更为全面的参考文献。随着音乐史的推进,执念/固定乐思之概念由理查德·瓦格纳所继承,成为知名的“主导动机”。
如此看来,维基百科确实更准确一些。同时我在网易云上搜到了《幻想交响曲》,并将之作为本文的写作bgm。
于我而言,执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执念。或许它起先只是一个念头,一个一开始一闪而过、带着轻盈、不知具体内容为何的念头,谁也不知道会在日后不断重复不断思索不断追问中,慢慢变得越来越沉重,越来越庞大,逐渐占满了大脑,占据了胸口,占领了全身。这一个执着的念想,就这样,在每一个有所意识的时间点,每一个今天,出现在心上。这个念头变成了领队,指挥着全身所有的思绪与力量去实现这个念头,只要一天不实现它,所有其他的事都失去了色彩,索然无味。
在一天天的大脑的思索里,在一天天行为的重复里,这个念头从轻盈变成固着,从多元可能变成了二元对立,这个念头好像成了一部分的现实。这个现实是:我一定要这样,如果不这样,我的生活就不值得过。
执念有颜色吗?对我来说,可能是黑墨色。执念有形状吗?对我来说,可能是大块的粗粝的笨重岩石。执念有声音吗?对我来说,可能是不断敲击地鼓声。执念有感觉吗?对我来说,可能是无法撇除干净的黏稠。执念有味道吗?对我来说,可能是一种烧焦的又带着硫酸的刺鼻味。
执念可实现吗?对我来说,或许是那个至今为止还未实现的念头,所以它才会变成执。又或者说,这个念头在一日一日的重复与思索里,偷偷改变了其本体。最初那个轻盈的明亮的充满可能性的念头,真的还没有实现吗?或者说。还记得吗?
佛教里有一个术语「我所执」:是无明烦恼的一种,令人无法解脱。对自我的执着而衍生出来的对自我拥有的种种一切产生执着。「我所」:包括我的财富资产、我的眷属(父母、伴侣、子女、亲友)、我的成就、我的时间指挥能力、我的名声等。
一直攥紧的拳头,尝试放松,慢慢张开五指,紧紧握住不愿放开的是什么呢?
一直紧绷的神经,闭上眼睛,慢慢呼吸内观,大脑里的那块墨黑色的岩石上刻了什么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