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
以为会有隔阂,毕竟1994年7月底我刚出生,没想到《八月》并没有令人感觉曲高和寡的疏离感。
相反,由具有历史感的小物件,音乐,影像等诸多元素所引起的“共鸣”,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
前提是,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跟着一个孩子,流淌过他那支离破碎,沉闷甚至有些无聊的八月。
散文
《八月》没有太强的事件性和社会批判性,更像是侯孝贤的散文回忆体电影,强调的是氛围和感觉。
所以影片前三分之一过多的符号堆砌有些操之过急了,符号一多功利性变强,会破坏整体氛围。
最起码我看的时候,很容易因为空间里某个“设计”好的物件,跳出那个氛围,在这点上是枝裕和要更老道。
所幸三分之一后渐入佳境,也便不觉得突兀,之后看的便是时间,是生活,是每个人身上的状态。
音乐
印象最深的音乐有两处,一处是小雷进入梦境时响起的克劳德·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另一处是失意的男人们在房间里合唱的那首蒙古歌。
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略带冷漠飘忽的旋律,朦胧的感觉,刚好符合电影那种忽远忽近,越想想清楚,越模糊的状态。
而那首蒙语歌,虽然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情感到了,将中年男人在国退民进下岗潮前束手无策的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
黑白
黑白影像没有什么值得夸奖的地方,从导演的访谈可知,影片是后期调成黑白的,并不是纯正地拿胶片拍出来的。
你可以拿姜文的《鬼子来了》来做比较,影像呈现出来的色调是完全不一样的,导演考虑更多的其实是成本和时代的把控。
当然黑白影像确实有“安静”“空”“时间”“静止”的作用,不过这只是次要的原因。
《出租车司机》
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在电影中出现过多次,罗伯特德尼罗对着镜子自言自语恰似父亲对着黑暗挥拳。
拳头打在空气上,是一种无力的挣扎,就像他总是在妻子面前逞强,说什么有能力的人什么都不怕。
其实最怕的就是他,最没有底气的也是他,儿子没考上三中对妈妈说的话,与他老子说的一模一样,不愧是亲生父子。
《爷俩开歌厅》《亡命天涯》
陈佩斯与陈强主演的《爷俩开歌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仇富心理。正好对应上张小雷父亲等国企老员工对韩胖子的鄙夷。
而当哈里森福特的《亡命天涯》要买票时,对父亲而言更是三观上的颠覆,是一种侮辱,大院所谓的福利制度一去不复返。
母亲
对于我而言,影片中母亲的形象感触可能更深些。
她并不是导演主要叙述的对象,从结尾致敬式的录像带就能看出来,包括那句“献给我的父辈”。
但在这个家庭关系里,母亲其实是处于一个主导位置的,儿子上学的事她在操办,姥姥的病她在照料,而她自己又有工作,却能将这个家上上下下都打理的很好。
这个形象跟我老妈几乎完美吻合,我至今仍在想,有一天我也要像土家野夫一样为自己的家族述史。
在写这篇影评前特意让老妈找到我小时候的照片,照片发过来的时候是晚上九点,我正好在自习室,看着照片眼泪就下来了(把旁边一姑娘吓一跳)。
突然发现时间过得好快,1994年到2017年,二十多年原来这么重,把我拉扯这么大辛苦了。
如果导演的这部电影献给的是父辈,那我这篇影评献给我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