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抖音上关注到北侠讲三国,做个笔记。
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朝廷下诏书让地方自行组织力量去对抗黄巾军。 桃园三结义时,关羽和张飞的想法是投军,只有刘备发现了政策的机会,提出应该自己招兵买马,拉大旗。这其实就是思维上的层级不通,关羽熟读春秋,心怀道义正直,故而想到的是技术入股:投军。按照关羽的战力,应该可以参照孙坚的路线,猛冲猛打一统江东,但是仍然是需要去依靠大士族,不然就是最后的孙十万下场。刘备的战略高度则不同,通过自己投钱招兵买马,在诸侯割据的前期就打了一枪,为今后的政治信誉奠定了基础,政策敏锐度极高,最终位及帝位。曹老板的初心
曹老板最开始心系匡扶汉室的理想,从跟大将军何进的谏言、刺杀董卓等都是很明显的,在汜水关被十八路诸侯恶心后,自己亲自带兵追击董卓大军遭遇埋伏后,自己的家底都被打光了,顿悟在这乱世中,最需要的是武装自己的军事力量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枪杆子里出政权)。十八路诸侯歃血为盟,统一讨伐董卓,起誓如若背叛,天诛地灭!
孙坚是技术流打法,猛冲猛打,靠自己的战力,硬推董卓的大军,第一个进入皇宫,安葬被搞得乱七八糟的汉朝皇陵,可能是历代皇帝心有所感,在枯井中送给他和氏璧,这可是后期东吴的发家根基。 因士兵告密,孙坚最后在十八路诸侯面前发毒誓才没交出和氏璧。那个时代大家对毒誓还是很敬畏的,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毒誓信仰后来就是被司马懿一波搞没了,高平陵之变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致命的节点。从此以后,中国的政治生态和政治道德,出现了剧烈的滑坡。曹操收青州兵
历史给曹老板送了一个大礼,因为青州地区黄巾军起义,势如破竹的干翻了兖州刺史。当时曹老板刚平定黑山叛乱,袁绍推荐曹操为东郡太守。 兖州集团推举曹操过来顶青州兵,在和青州兵的正面硬刚几回合后,收编了了青州兵,这是曹老板发家的根基。(历史再一次相似 -- 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
因为战乱很多失地无主,曹老板就分给了青州兵及其家属(打土豪,分田地),这就是群众基础啊。当然,这也因此得罪了兖州集团,为后续兖州集团的叛变埋下了伏笔。
整个三国史,就是抢夺生产资料的过程,北侠的解说让人豁然开朗。
为何坊间流传的是关二爷的忠勇,因为这是普通人的认知的天花板。 而刘备、曹老板的发家史,那都是一次次权衡利弊的决策,离群众都太遥远了。
古人云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为何呢?因为大佬明白,可以骗外人,但是绝对不会骗儿子,所以,最后的遗言基本就是实话,大反例就是刘老板,连自己的儿子都忽悠,果不其然,秒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