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Yua 青枣号 2018-03-03
01
“ 有形易逝 无形永存”
有形的东西都会消失,而无形的将永存。
一位鹤发童颜的老教授曾说,现代社会重视技术,忽略原理。正如,很多女孩求美,更多地是去整容、减肥,却不从美的原理出发,去追根溯源,去打磨自身的心态、姿态、神态,要知道,往往是这些才构成真正的美。
而这,就是气质。
光鲜亮丽的女明星惹人艳羡,但其后掩藏着可悲。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所说,「明星是彻彻底底的商品:他们身上的每一寸皮肤,他们心灵的每一次悸动,他们生命中每一个回忆,无一不能投向市场。」
于她们而言,身材的一点走形、眼角的一丝皱纹,皆非小事,须卯足十二分的气力修补。她们,在驻容的“钢丝”上走得战战兢兢。
毕竟有形的终究会消失。
一次偶然,发现了由日本设计师加藤美惠子写的《气质》。该书以人类行为学为原理,在气质具体表现中选出易掌握、常作为判断是否有气质的标准,从而提炼出了80个提升气质的实用Tips。
有术:
“在站立时想象背上有一对天使翅膀,指尖要闭拢,动作带着弧度。”
“如果想要矫揉造作,就在家里尽情地装模作样,出现众人时,表现真实的自己,独处时,要有别人在观察你的意识,如果真有人观察你,就可以抛弃“别人看我 ”的意识。
有道:
“资产不能一辈子拥有,人可以适应任何境遇,只是适应变化需要努力,气质有助于我们适应,即使失去财产,知性也可以让你在改变中随遇而安。”
“所谓好人 就是人性的素质更高, 温柔不是性格问题,而是知性问题 。内心坚强,没有把不好的人或事放心上。”
她笔下的气质,不只是言行举止的形而下,更是一种内心修为。“以道驭术”,与老教授的观念不谋而合。
智慧都是相通的。
02
“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更优秀,过更好的生活。”
不管过去抑或现在,自卑都似寄居体内的魔怔,随时都可能发作。
与其说这是自白,不如说是每个人的侧写。
《自卑与超越》,将亮点揉进了书名。
它说,自卑是人类生命的底色,其本身无可厚非,它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只有人类认识自己的无知,才会进一步学习,实现自我超越。
精粹不止于此,它的终极目标是指引我们该如何过好这一生。
我与地球、我与他人/种族、我和他/她,这是生命的三大问题。简言之,即自我生存、社会关系、爱和婚姻。阿德勒以三大问题为“桩”,徐徐展开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与弗洛伊德强调人的生物学本能,其行为是先天决定的主张不同。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社会力量决定的。
在这本书中,他将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原因追溯到呱呱坠地的婴儿时期,并强调家庭、学校对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其中,他提出,有三类孩子极易形成人格缺陷—— 先天残疾的孩子、被溺爱的孩子以及被忽略的孩子。很多罪犯的幼年经历可以佐证这点。
尽管他强调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但他认为:“ 生命的意义不取决于环境,而取决于我们给予环境的意义。“字里行间,充满着“创造性自我”的色彩。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爱与婚姻”的灼见。在这个不少人唱衰婚姻制度、质疑其「反人类」的新新时代,他告诉我们:
爱和婚姻并不仅仅为了满足力比多和性欲望。在文明的催生下,我们学会了压抑自己的冲动,这其实也是我们对社会做的贡献。爱和婚姻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而要完成的任务,不仅是要绵延子嗣,使人类得以延续,更重要的是要以幸福婚姻为基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下一代。
婚姻的实质是两个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结合,其目的应该是一起努力谋求幸福,让彼此过得更快乐。
在“凤凰男不能要”、单亲家庭的人不能要“等择偶观风行之时,他发出了别样的声音:
“记住,我们考虑的不是一个人的成长环境,而是一个人对环境的看法。因为一个人可能生活在不太美满的家庭,经历了很多不幸,但这可能激发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他会努力让自己的婚姻幸福。”
阿德勒是站在人类的广角上思考问题的,他的格局与洞见,足以让人甘之如饴。
与智者对话,涤荡心灵。
03
" 你很像一个终身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神庙。"
这是关于天才、梦想、自由、勇敢的故事。
小说主人公是个半路出家的天才画家。天才的身份,注定了他是孤独的、疯狂的。“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异禀的天赋召唤起他血液里的强烈渴望,这种喷薄欲出的渴望让他炽热,只朝月光追去。
他摆脱家庭、奔赴他乡,去找寻属于自己的伊甸园,从折磨他的精灵手中解放,消散缭绕的乡愁,抵达心中的月光。
主人公原型是画家高更。提及他,我不由想起了梵高。梵高也是同他一般孤独疯狂的天才,梵高是他的“冤家”,我的“老友”。
六七岁刚接触书画时,第一个知道的画家便是梵高。当时看到他,是从一则讲述他故事的漫画中。他被大家称为“红头发的疯子”,依靠弟弟生活。当时,我很喜欢他画的《向日葵》,他笔下的向日葵像一团火,有着蓬勃的张力。
时隔多年,我观影《至爱梵高》,与他阔别重逢。看完他的一生,却不由地为他心疼落泪,从未想过他的盛名与诗意背后隐着这么多的不幸。
天才的一生,是孤寂的,不为人所理解的。他们对梦想、对美的追逐,使自己饱受世俗的讥讽,甚至成了世人眼中的“病人”。
究竟是谁病了?
犹记得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一句话:“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
毛姆说,作家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我说,人要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其实,我们共享着天才的那一份孤独,我们都是孤独的岛,他人是上不了岸的潮,人的一生充满了彼得斯所言的「交流的无奈」,我们无法也不能定性他人及其人生。
电影《万物生长》中有一句台词:“我不要天上的星星,我只要尘世的幸福。”
尘世的幸福是梦想与美,天上的星星也是梦想与美。月亮和六便士,它们都是梦想与美。
我们要各美其美,自由勇敢地追逐自身所爱,不被世俗所桎梏。要美美与共,美他人之美,共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