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人物,自然,我接触的也都是小人物。
所谓小人物,就是普通人。接受自己普通人的身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小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孙悟空,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最起码,我可以功成名就,成为一个流传千古的人吧。
总之,我不会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直到上了大学,有一天我们文学老师说了一句“我们在座的将来都是普通人”,让我的心咯噔一下,好像有根弦断了。
这么快,我就成普通人了吗?心里五味杂陈,说不清楚什么感觉,有心酸,有茫然,也有一丝不甘。
但是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风骨和追求,我现在感觉,做一个小人物,也没什么不好的。
在我的身边,就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我家附近的街角,有一家包子店。
包子店这个位置,曾几易其主。曾经卖过水果,卖过干货,好像还开过眼镜店,但都干不长,所以隔一段时间就换一个门面。
直到这家包子店开张,门面才稳定下来。好像这地方,一直在等待这家包子店,其他店只是在帮它看地方而已。
这家店很不显眼,占据着小而窄的一角,门口摆着几张大大的笼屉,这是包子店的标配。
笼屉下面是电炉子,热气腾腾,雾气弥漫,老远就能闻到包子的香味儿。
走进店内,一进门就是几张桌子和凳子,挨墙摆放,擦拭得干干净净。虽然小店不大,但是整洁有序,让人可以放心坐下来,喝一碗粥,吃两个包子。
这家包子店有肉馅和素馅两种包子。素馅又有五六种,有韭菜,有茴香,有辣豆腐,有青菜,还有我喜欢的糯米烧麦。肉馅有猪肉大葱,豆角肉,梅菜肉等等。如果记不住,可以看看墙上的大牌子,一墙的包子种类。
这么多种类的包子,光调馅,包包子都需要很久,但是店里来来回回的就老两口。
他们洗菜调馅,还煮好几种粥:八宝粥,小米南瓜粥等,客人来了,又要忙着拿包子,又要收钱。可是,也不觉得他们慌张,有条不紊的样子。
他们大约六十来岁的样子,男的很瘦,说话声音低低的。女的胖胖的,红光满面,说起话来声音洪亮,一看就是热情开朗的人。
听他们口音,不像是本地人,问他们,他们说是安徽人。
一直觉得安徽人特别能吃苦,我们当地有很多安徽人,估计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安徽人。
安徽人在外谋生以食品餐饮为主,尤其是小吃。遍布我们当地的牛肉板面据说就是安徽人带来的,除此外,卖包子,馄饨的店主也多是安徽人。
感觉安徽人就像生命力特别强的那种草,不管到哪里都能落地生根,站住脚跟。
哪天有早自习了,来不及吃饭,路过包子店我就会顺便买个包子或烧卖。不管什么时候过去,包子店里都是热气腾腾的样子,包子总是热的,种类总是全的。
卖过早饭的应该知道:需要起得特别早才能赶上早饭时间。有一次问老板每天几点起来蒸包子,老板呵呵笑着说,要半夜就把面发上,早晨四点前就开始和面,调馅,熬粥。这样,才能赶上第一批买早饭的上班族。
很多人嫌卖早饭太辛苦都不干了,或者只卖早饭,后半天休息。但这家包子店却是从早开到晚,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都有热腾腾的包子和粥,而且,来回忙碌的一直是这老两口。
有时候,下午孩子放学晚了,我们也去这家吃个包子喝碗粥。经常见老板娘拿着手机在打视频电话,对面是个四五岁的男孩,一边聊一边笑。
老板娘一边打着电话一边告诉我们,那是她在老家的孙子。估计,每天这个时间都是亲情电话时间,经常见他们这时候打电话。
这就像我以前在外地上学时一样,每周固定时间打电话给母亲。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亲情时间。
去年疫情,不到年底包子店就关门了,往年都要到很晚才关门。过完年,路过包子店,门还是紧紧闭着,门前冷冷清清,不复往日的热闹。
“卖包子的怎么还不开门呀?”儿子说出了我心里想说的话。要快开学的时候,包子店终于开门了。路过包子店时,又可以看到热气腾腾的水汽和攒动的人头,又可以嗅到熟悉的包子味儿,亲切的感觉又回来了。
每天,在这个城市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大家擦肩而过,各奔西东。但总有那么一个角落带给你温馨的感觉,也许只是一家小小的包子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