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 星期六 晴 白露
狂奔了一个来回800公里,终于,把儿子送进了学校。
至此,尘埃总算落定。
为娘的我可以喘口气,松一下紧绷着的神经,可以一杯清茶、一首曲子、一本书或一台电脑,看书、听歌、或写字都行,更或者追剧。
想想接下来的日子似乎可以过成我想要的样子,嘴角不禁有些上扬。
60、70后的人们,经常听到父母说“都没怎么管,孩子就长大,并且还挺出息的”,80、90后的父母说“还行,就一个孩子,把最好的都给了他们”。而这进入十八岁的00后们,只有更好的,没有最好的,这些今年参加高考的千禧宝宝们,出生在中国发展的最快时代。
他们接受到最新、最快的讯息,他们的思维模式跳跃、敏捷,聪明机智,但是,他们的生活能力却非常差,他们几乎是在父母手心里成长,捧着电子产品长大的一代。眼镜的度数越来越高,动手的能力越来越差。
人手一部手机是标配,苹果是面子,最差也得是华为。
然后,吃饭、上厕所、睡觉、走路......只要眼睛和手闲着的时候,手机一定是工作的。体检一下,一个班没几个学生是合格产品,基本都是近视产品。
然而,这样的一代人,让为人父母的60、70后做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两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碰撞很大,60、70后出生的父母生长物质困乏、经济刚刚起步的年代,因此节约朴素的价值观还是根深蒂固,而出生在00后的孩子们无法理解父母的价值观。
同时,60、70后的父母也是自我矛盾的一代,他们希望自己曾经受过的苦不要在下一代的身上再次经历,所以,他们努力打拼只为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十八载,含辛茹苦;十八载,亦步亦趋;十八载,诚惶诚恐。
终于,把那个小肉团团抚养成人。仰天长叹一声,实属不易。
庆幸,孩子在自己身边安全长大,没有幼儿园虐童和校园伤害事件;庆幸,当年孩子都是母乳喂养避过了“三聚氰氨”,孩子的脑袋正常发育;庆幸,从孩子一出生开始打的疫苗里没有出现问题,或是有问题还好没有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家人的重心和中心。从出生报户口开始,就已经选好幼儿园;上小学,学区房是首先要考虑的事,为了一个学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齐上阵排队报名;初、高中六年的时间至关重要,重点中学成了孩子和父母拼搏的目标,使尽浑身解数,补课、培训班各种辅导班,只要能提高成绩的不问价钱、不计花费。
这一过程,让60、70后的父母还没有开始好好享受一下人生便已人到中年。蹉跎的岁月,映照成孩子生长的模样。
对着那个叛逆、敏感的孩子爱恨交织着,生怕稍稍大意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走了弯路,造成遗憾。
于是,活着就是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活得更好而努力打拼着。
把孩子送进大学校门,意味着,下一代的成长真正开始,看着孩子从一家三口的户口簿里转出的户口时,心情五味翻腾。
当年,那个小人儿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坐上父亲的主位,带着稚气的童音向全家人宣布:我,今天要做一天的屋主!只为抗议,天天要他听话,好好学习的爸爸那至高无上的户主权利。
而今,顺理成章的他便成了他的户主,自立门户的日子不宣而来。
做父母的我们是该歇歇了,也该休养生息了,也该放手让他飞了。
随着孩子的成长,十八年走得太快、十八年走得太忙。快得当我们反应过来时华发已经爬上头顶,染白了两鬓;忙得我们有时候都忘掉了自己年轻的模样,伴随自己的是那个油腻腻的模样。
哦呵,从今天起似乎感觉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减负、减脂、减腻,实行“三减”政策。
在人生负担最重的中年时期,偷一偷懒,找一下年轻的模样,等一等自己的灵魂,用一句时髦的话讲:让自己的灵魂和身体一起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