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星殇的呼呼额;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怀疑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民国,那个在旧世界和新世界的夹缝中的短暂的存在,似乎和狄更斯的这段文字挺是契合。残酷的战争太轻易的生离死别,无可奈何的离愁,激烈的价值观颠覆,而那个乱世里,那批学者,那批中国最后的“士”,即展现出与今天迥乎不同的风度。
何为风度?所谓风度,大概就是那些民国文人曾经的理想,是他们的言行,气度,胸襟,学识和情趣,是百折不回的气节和风骨,是纷飞无情的战火里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我想同时期许多文人从一开始就面对无所选择,没有出路的痛苦——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多少文人的理想一朝崩溃。但是那偏偏是中式传统文化和西式文明的想碰撞,旧世界 和新世界制度思想相交锋的,急需知识分子勇于承担行使其使命的时代。我想那时的文人一定很辛苦,一定总觉得迷茫,但他们承担下来了,并展现出了令人敬仰的治学态度,人生态度,以自由,纯粹,专注,赤子的灵魂,激发出那个灰暗年代的光芒,书写下一段不朽的传奇。
而我却觉得恍若隔世,我们知道民国是怎样地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知道它之于中国近代史那及其重要的时代性和特殊性,知道收拾旧山河应当不易,知道那批文人心中该有的挣扎,无奈,绝望,可那真正应当保留的风度,却已相距甚远,真的与我无关了,那些能用你在纷扬中坚守的信仰,支持的勇气,在我们身上的体现,仿佛只是年少轻狂的中二病,大家都是普通人,只是趁年少,总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拿着把伞就仿佛能绽出剑光,而到了成年,大家都一样,慢慢的发觉,生活就是最大的敌人,慢慢地时不我待,慢慢地愈加无能为力,愈快愈无奈的失去。我挥刀,空荡荡的,什么都找不到,甚至我突然发现,现在连挥刀的冲动都不剩下几个,恨不得,把所剩的一切都抛弃掉,嚷声“都散了”,所以该放弃的就得放弃,不然你就得一直努力,努力,不是什么好词,他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你努力时,身边的风光都擦肩而过了,苦尽甘来的道理好像说破了,已经没什么可再说的了。可是读那些担当那些气节风骨,却仍免不了为是惊心动魄,那些前人的风度竟让我仍有说不出的压力,或许是知道那样的坚强才是该活成的样子,然后我发觉,我还是有一股挥刀的冲动,天地这么大,生活如潮水淹没着我们,但我们就是不服,无论有多么卑微多少幽暗的过去,曾经付出多少惨痛的代价,未来还有多少坎坷,总归还是要站起来,或许不屈的气节一脉相传,没通理,就是不服。我坠入生活无边的深海,却不仅要挥刀劈海,还要从海里一跃而起,抬头看,云淡风轻,还赶上长霞似火,反正谁不是脱走于泥浆,再回于天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