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5〕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什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译文】:
徐爱因为没有领悟到先生的“知行合一”学说,与宗贤惟贤反复辩论,但没有得出结论。于是向先生请教。
先生答:举几个例子来说说吧。
徐爱说:当今人们都知道应该孝顺父母,对兄弟诚信,但缺不能做到孝顺,诚信。这分明就是知和行是两件事呀?
先生答道:“这是因为心已经被不当的私欲所隔断,并非知行的本体了。没有知道但不践行的。如果知而不行,那就是还不知。圣贤教人们知行,就是要恢复知性的本体,并非字面意思那样简单。因此《大学》中指出了真正的‘知行’给我们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喜欢美好的事物,厌恶恶臭的事物)。见到美好的事物,属于知。喜欢美好的事物,属于行。当见到美好的事物就不自觉喜欢上了。并不是见到美好的事物后,又单独新起炉灶立个喜欢的心。闻到恶臭属于知,厌恶恶臭属于行。当闻到恶臭的事物时已不自觉的厌恶了,并非闻到以后又单独新起炉灶立个厌恶的心。但是如果一个人鼻子堵塞没有嗅觉,虽然恶臭的事物在前,鼻子闻不到,便不知道它是恶臭的。这也就是没有做到知此恶臭。(继续说徐爱你举的例子)。如果某人可以称他是孝子,或诚信之人。必定是他已经践行了孝顺和诚信,大家才会称他是孝顺 诚信的人。并不是仅说点孝顺诚信的话语,就被大家称为那样的人。又好像知道疼痛,必定是自己已经疼痛过,才知痛。知道寒冷,必定是自己经受过寒冷。知道饥饿,必定是自己经历过饥饿。所以知和行怎么能分开呢?这就是知性的本体,没有不当的私欲所隔断。圣人教育大家,必定是这样的,才可以算是知。否则也只是未知。这是多么紧要重要且实在的功夫。当今人们非要竭力把知行拆开成两个,是什么用意?我要把他说成一件事,又是什么用意?(话说回来)如果不知道我的立言宗旨,那么辩论知行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又有什么用呢?
徐爱说:古人把知行分作两个,可能也是要人们知道要一边做知的功夫,一边做行的功夫,这样功夫会有着手之处才可以落实下去。
先生答:这样理解就失去古人所说的真正含义了。我曾经说过认知是践行的主旨,践行是认知的功夫。认知是践行的开始,践行是认知的成果。如果体会到这点,那么只说一个认知,自然包含践行。只说一个践行,自然包含认知。古人之所以有时把知和行拆开来说。是因为世上有这样的一群人,糊里糊涂随性做事,完全不知道要深思熟虑。这样也是莽夫的行事作风。所以必须强调‘知’的重要性,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践行。还有一群人,凭空思索,不去身体力行的实践,全凭主观臆测。所以又强调了‘行’的重要性。这是古人不得已而弥补偏差,救治弊病的说法。如果领会了其中的含义,一句话就可以讲的清楚。当今人们做事情喜欢把知与行分开,认为必须先了解的透彻,才能做。我现在如果只是宣讲如何知的功夫,等大家真的知道了,才去做行的功夫。那么终身也不能去实践,也就是终身未曾知。这不是小问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我当下提出的‘知行合一’,正是对症下药。而且并非我所杜撰的。认知与实践的本来关系样貌,就是这样的。不过大家如果知道其中的主旨,那么把知行说成两件也可以,本质上还是同一件事。如果没有体会到主旨,那么强行说成一件事,又有什么用呢?只是瞎扯。”
【详解】:
“知行合一”是阳明先生的三大核心观点之一,也是我们当今社会很流行的处事方法。他的含义也并不难理解,按照字面意思就好。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由此可证心学也并非单纯的唯心主义。
1.下面我们来讲一下,什么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这句话出自《大学》,应读“ru hao(4声) hao(2声) se,ru wu(4声) e(4声) xiu(4声)”。意思是“见到美好的事物则心生喜欢,见到恶臭的事物则心生厌恶”。阳明先生用这段话当作例子,来告诉我们,知和行其实是一件事。喜欢美好的心和厌恶恶臭的心,并非在见到和闻到之后,又另立一颗心告诉自己应该去喜欢或厌恶。
“知”是内在的行动,“行”是外化的观念。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也是知行的本质。
2.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因果关系论,这个因果,与佛家也如出一辙。我们可以把知理解为因,把行理解为果。种因得果,未得果,只因未种因。
3.说到底,王阳明立“知行合一”的观点,是为了让我们领悟知行的本质,不要做悬空思索的人,也不要做莽撞随性而行的人。只有做到且领悟何谓“知行合一”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做到全然关注的整体性。
原文摘自国学梦网站(http://www.guoxuemeng.com);译文为结合《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翻译。
详解部分系作者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