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孩子爸爸给2岁多的儿子洗完澡,接着洗衣服。
我给儿子穿好衣服便去洗澡,儿子要尿尿,爸爸就叫了女儿带弟弟去拉尿。拉完后,给弟弟穿裤子,结果没多久就听到儿子的哭声,爸爸在大声说话。
原来,女儿帮弟弟穿裤子,把两只脚穿到一个裤筒里面。弟弟从她身上下来就重重地摔倒在地,爬站起来又接着摔。
于是,爸爸发火训了姐姐。
回想一下,这样鸡飞狗跳的场景还真不少,有时是孩子与孩子,有时是大人与小孩,有时是大人与大人。
一个屋檐下,4个大人,2个小孩,三代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喜好,不同的习惯,每天的朝夕相处,时常演绎出生活的一地鸡毛。
若说是因为二胎的缘故,似乎似是而非。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如果没生二胎可能就没有这么多的麻烦事,毕竟女儿已经11岁,几乎不用我们操心。除了学习上偶尔监督辅导一下,其余的时间各干各的事,各自安好。
而生了儿子,现在2岁多,是到处调皮捣蛋的时候,经常惹得"青烟四起,战火连连"。这一年来,家里的大情小事,矛盾与冲突也多数与他相关。
可这又真是这样吗?小孩子只不过展现他的本能,无论处于哪个年龄,他都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出于他的天性,用双手和身体在探索这个世界。
可在大人这里,却增添了一些麻烦和烦恼。然而,这一切又都是因为小孩引起的吗?
我想未必。从本质上来说,还是由于自身的心境不够平和,心态不够强大,而这背后又是各种现实问题的交织,是大人自身情况的映射,才会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休,焦虑而烦躁。
大人如此,小孩又当如何?
记得一本书上说,如果父母满口脏话,就别想教出文明的孩子;如果父母天天捧着手机刷视频,培养不出爱读书的孩子;父母对生活消极悲观,不可能养出积极乐观的孩子。
在一个喧嚣、焦燥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你如何能期望Ta成为一个温柔、细心而又懂事的人,看到的只会是做事毛手毛脚、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心浮气躁的小孩。
当然,这不是在否定孩子,孩子也有她的优点。只是从父母自身、家庭氛围出发,去反思,我的家庭,我的家人,都是怎么了?
似乎大家看起来都很焦虑,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常常大发雷霆。这并不是好的举止跟行为,感觉很糟糕。
父母是孩子的依靠,家是平静的港湾,生活在其中的人,应该感到舒心、安心、平静、放松才是,而不应该充满即时爆发的火药味。
那么,大人是唯一的变量,小孩只是被动的接受,无力去改变。能改变的只有大人。
在这个变量当中,改变不了别人,所以最后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是一件口号喊得响亮,却不容易做到的事。尤其是从本质上来讲,这需要溯本逐源。
从小成长在不和睦的家庭,所以,我自己也不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性格内向、敏感,消极而悲观。这也导致了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而我也一直受自身的困扰,踌躇不前。
于是,从书本中去寻找开化与力量,终于将内心照亮。只是这点点的微光还不够强烈,需要不断地补充光亮。
当自身具备一点点的能量,便想要改变一直以来灰暗的人生底色,想要改变自己周围的境况。至少让家庭更和谐、温暖,平静、安稳,而不是如芒刺背,焦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