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领导回复“嗯”这个事儿已经沸沸扬扬议论了几天了。作为一个小团队的小头目,自然也非常反感下属各种不够职业的微信使用习惯。所以理所当然,这波我站领导。
不过看着评论里对“嗯哦喔”的讨伐,说这仨字儿加上“呵呵”基本算是聊天头号杀手,我的反应也是“嗯?”
道理是肯定有道理,话也不必说得如此绝对。
给领导回复这么一个字儿确实是不妥,可这种随意散漫换个对象来释放,那就是绝杀的亲昵符号了呀。
我本人就对“嗯”这个字儿简直不能再偏好,我周围的朋友亲人也惯于用这个字。我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感情浓度,并不因为使用了一个“嗯”就受到影响。

先说我自己。
我本身是个紧绷的人。供职的是一家传统事业单位,前后辈上下级泾渭分明,与领导同事间沟通,字斟句酌是常态。每天工作八小时已然如此,业余时间还要提起十二分精神去应对,就太残忍了。
不会回复给领导的“嗯”,就都给了可以放松相处的对象。
爸妈问“回来吃饭吗”,“嗯”不会终结我们下一步讨论这餐吃什么菜;朋友聊到“最近还好吗”,“嗯”也浓缩了无需言表的挂念与只可意会的默契。
是的,我的性格也并不外放。内心的所有汹涌澎湃表现出来也只是一圈小小的涟漪,非有心者不可见。
我自然也清楚“嗯嗯”比“嗯”听上去更亲近熟稔,但让我去使用“嗯嗯”,并不会比用“嗯”感觉更舒适。
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在不同语境不同对象的转换之中,同样一个字儿就能折射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如果我还能说是不太外向,那我们家先生就是彻底的冷感。
我俩从认识到现在,他给我的回复从“收到”“好的”“OK”,到现在能回复一个“嗯”字(有时也能逼出个把“嗯嗯”来),堪堪用了两年。
那次是我被暂时调离本市,他人也在出差,我们无法见面告别。我发微信嘱咐他各种琐碎,他从“好的”“知道了”到一个笃定的“嗯”,让我惊喜又心酸。
我的上一句是说“你好好的等我回来”。
等我几个月之后回来,我们就正式在一起了。

作为一个埋头创作的准“艺术家”,经常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里。不要计较回复的是几个字了,能及时回复已经是天降恩赐,足够我受宠若惊。
但我现在已经不会患得患失,也不会怀疑我们感情的质量。因为知道他肯定会回复我,也会解释原因不让我多心。又何况,这样一个一个月也说不到一篇低配论文字数的人,他是在用实际的表现去关心我,爱护我。
因为我体弱,他从来不会让我提重物、做繁重的家务;一个男孩子,跑超市问售货员好用的生理用品,买质量最好的红糖;他记得我喜欢吃的东西,喜欢用的牌子,拜托出国的朋友搜集各种绿色的小玩意儿,只是因为我喜欢绿色。

我俩刚发生的对话:
我:太累了,每天都在内耗,好多无用功啊。
他: 受委屈了?
我:嗯。
他:请假,带你去旅游。
在他面前,我的“嗯”可以是委屈,可以是撒娇;而他给我的“嗯”,有时是应许,有时是抚慰。如果对象是他,我的“嗯嗯”也可以水到渠成,他给我的“嗯嗯”也显得分外自然可爱。

“嗯”是对外人的慢待,在相知的人之间,却蕴含了千言万语。可以任意自由用这一个字,来源于对对方最深的了解和最大的安全感,不必再假借任何雕饰润色去小心维持。
我可以对你用这一个字,说明你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的人生里了。我知道你不会走,也知道自己不会离开。
职场之上,字斟句酌,步步为营。感情之中,语言、语气,有多重要,就有多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