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卖掉自己手中的文化收藏艺术品,简单四个字
之所以用这样一个关键词“文化收藏艺术品”,主要是针对普通藏家对艺术品的理解,即一切有关文化的、艺术的、历史的、可以用来收藏的器物,均适用于本文讨论的范围。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品的认知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信息的便捷使得“捡漏”之类的事情几乎难以发生。作为普通的收藏者,对艺术品的认知或者感兴趣的最大原因还是经济价值。
毕竟经过各类鉴宝节目、天价拍卖新闻的耳濡目染,若是手中有若干艺术品,肯定是希望能够卖出一个不菲的价格,甚至能够达到“一夜暴富”的目的。换句话说,现在的藏家,即便不是收藏圈的人,也知道一件奇货可居的艺术品拥有不凡身价,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现象基本不会存在。
言归正题,若是手中真的拥有一件艺术品,如何快速出手,且符合市场上的基本价值,而不至于让自己有“被坑”的担忧呢?很简单的四个字——认清自己。
首先,就艺术品的属性而言,其归属肯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有归属和来源的,在行内的话叫“传承有序”。也就是说此物归你所有,肯定有一定的缘由,以你对自己乃至家族历史的了解,基本上可以知道个七七八八。至于一些“歪门邪道”、乃至“别人抵押”、“朋友赠送”、“老宅发现”之类的故事大可不必说,因为若是“别人抵押”、“朋友赠送”,在你的心理价位中已经有了基本的判断和认可,且对其真赝也有了基本的认知。
从对艺术品的来源的梳理中,你大概可以知道自己东西的分量和真实性,这分几种情况:其一,你或者你的家人(可上溯一代)在地摊上买的,那么恭喜你,此物大概率为普品,或者是一般工艺品,不会值多少钱,可能就是少则几十几百,多则小几千的玩意儿。不用想着脱手了,真的想脱手,古玩市场经常遛遛,练摊去,或者有喜欢的人。
其二,祖上传下来的,这个“祖上”的“传”,必须要有真实可靠的传承,即爷爷辈(上溯两代)已经对此物件比较中意,且一直比较稀罕,作为真正的传家宝传承。为什么要上溯两代呢?因为两代的传承基本上已经百年,可以真正称之为艺术品,而不是一般的工艺品。
在此基础上还要看藏品的类型,如果是瓷器、杂项、钱币一类,就需要自己有一个初步判断——这东西是什么?怎么断代?如今互联网的发达,乃至各地都有各样的古玩市场,想必弄清楚并不难。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祖上传下的老物件,也未必值钱,曾亲眼见一个藏友,手里揣着七八枚古币,以每件300元的鉴定费用请名家鉴定。鉴定结果当然是真的,但钱币并不值钱,七八枚加一起才几百块,还不够鉴定费的。所以,这方面的错误不能犯,不要抱着侥幸心理。
如果是软片(书画、拓片、古籍)之类的,这个更要注意了,因为传承时间久了,这种东西本身就比较脆弱,即便是真东西,也可能已经残破不堪,注意保存好。但不要见到一卷旧书画就两眼放光,以为是什么名家之作,事实上在古代中国,能舞文弄墨的大有人在,但留下的字画未必值钱,只能归为“老普杂”一类,根本不值什么钱。
这个类型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如果真的需要出手,就要对这些藏品有充分的认识,梳理一下家族历史的脉络,换句话说,自己家族有没有可能拥有名贵藏品的机会。如果有的话,可以进一步查阅资料,根据相关信息进行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真的有收藏价值了,多找名家问问,此类型暂时放到后面说。若是没有,那么大概率是老普杂了,既然是祖宗传下来的,好好保存传承就是,毕竟凝聚的家族史兴衰要比些许的金钱要珍贵。更为重要的是,老普杂根本不值钱,一个清代的民窑青花大罐,可能就几百块到小几千,即便是官窑,在没有磕碰的情况下最多也就大几千到小几万的概念。何况,有很多传家宝其实多数为民俗艺术品,经济价值比较低。
其三,还有一种可能是,你真的不知道家里的艺术品从哪里来的,这样的情况还是按照梳理家谱、查阅信息、弄清基本资料然后再作判断。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其实最忌讳的便是“敝帚自珍”、“心比天高”,即将一件普品当做珍宝,将自身的命运、财运寄托到这些物件身上,但现实往往让人落差很大,即便有出手的机会,也多数会错过。
因为普通藏家将自己的收藏品价值以拍卖品作为参照的,“某某物拍了几千万”、“某某拍卖公司跟我说至少值几百万”,这样的心理预期显然跟实际情况有所不符。有关不良拍卖公司专门靠征集藏品骗取藏家金钱这样的把戏就不去分析了,即便是正规拍卖公司,也不会随便去拍一些没有独特价值的艺术品。
物以稀为贵,既然是拍卖,就意味着供求的不平衡,或者说某件藏品的需求大于供给,即便是这样,正规拍卖会还会有流拍的情况。事实上多数普通藏家的艺术品是不具备稀缺性的,哪怕是确切可靠的艺术品,多数也没有上拍的价值。当然现在有一些线上拍卖会做一些案值比较亲民的藏品,但是拍卖就是拍卖,不能将拍卖价格作为实际的交易价格来比对。
换句话说,同样的一件藏品,在不算拍卖佣金的情况下,其拍卖了100万,但实际上私下交易中的价格可能只有10万,这就是拍卖的魅力,更是拍卖的本意所在。
又扯远了,再次回到如何出手手中艺术品的问题,之所以前面分析那么多,就是希望藏家对手中的艺术品有一个清醒的了解,即便是在不懂的情况下,在现今的信息社会,不要盲目自信,更不要相信各类鉴宝栏目中所谓“专家估值吓坏藏家”的节目效果,这种节目都是有剧本的,笔者曾经深度参与过,目前活跃在央视乃至各卫视栏目中的鉴宝专家,上台之前都已经熟悉了这样的剧本,比相亲节目还不靠谱。
只有认清了自己,再谈出手的问题就比较简单了,也会比较坦然,不会抱着不切实际的预期。要记住,在出手艺术品的过程中,讲究的是落袋为安,不要觉得吃亏。毕竟同样的一件器物,放在普通藏家手中,可能只能卖一万,但是放在有资源、有人脉的人手中,卖十万也不稀奇,这是艺术品交易的特点所致。
当然,笔者也不是建议手中有东西,别人开价就出,因为交易的前提是自己有一个基本认知,加上查阅资料、询问专家藏友乃至活跃在各论坛的背景,已经对藏品的价格有了最起码的估值,在此估值范围内的底线上下,都是可以出手交易的。
有些藏友会问,去哪里交易?那么我再废话几句,就是都会有什么人去买?其一,大的公司和机构,从目前的收藏格局来看,存在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真正顶尖的艺术品是极度稀缺的,往往会被大的机构和公司购买,比如刘益谦的龙美、华谊兄弟、苏宁、恒大、万达,这些公司和机构都有相应的收藏机构,他们人多钱多,且有各类专家整日为其收集珍品信息,所以如果你手中真的有顶尖的艺术品,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你曾经让“东西”露过面,不怕卖不出去。
其二,艺术品从业者,之所以定义为从业者,其实便是将艺术品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交易这些人,常见流连于各大古玩市场、各种展会,乃至自己有门店的这些艺术品从业者,其实也是最大的买家。他们凭眼光吃饭,靠胆量的挣钱,是目前艺术品市场中人数最多的卖家,同样,也是人数最多的买家。
其三,个人爱好者,这里的个人爱好,是以收藏为乐,并不是以捡漏为乐的那些人,即完全凭借个人对艺术品的欣赏趣味,甘愿花钱购买若干艺术品或装点、或把玩,此类购买者也不在少数。但是由于内地艺术品交易的混乱和信用缺失,目前这类人的购买欲望被大大限制。
捋清了艺术品都有哪些人买,就可以对症下药去寻求相应的出货渠道,其实不外乎去古玩市场,找比较有认可度的古玩商店,让他们收购;或者在网上的电商交易、撮合平台上发布信息;抑或通过人脉关系,转给有需求的人。无论是哪一种,只要是价格公道,出手并不难。
因此,快速出手拥有的文化收藏艺术品,最关键的还是认清自己,因为这是目前艺术品交易中最为稀缺的品质,也可以称之为诚信。目前艺术品市场的低落,其实不只是跟大环境有关,而是整个交易的诸多环节中,缺乏最起码的诚信秩序。
认清自己,合理估值,“好货”还怕卖不出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