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朝代更替,分分合合,民族文化不断碰撞、兼容并蓄,孕育了璀灿夺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森林帝国》带你穿越时空,俯瞰中华历史三千年,领略多元的中华文化统合风貌,重新认识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帝国。
《森林帝国》是一部原创性史学著作。书中首次论述中华文明具有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等五种文化形态。其中,森林文化孕育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直到满洲,文脉之承续,三千年不绝。以森林文化为纽带,统合多元文化,形成多元一统的中华文明帝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历史之问
满族是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民族,军队也不过十万人,怎么会打败约有一万万人口、一百万军队的明朝呢?而且,满族人建立清朝并巩固其统治长达二百六十八年,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毛泽东、周恩来
这个满族以少胜多、且巩固其长期统治的问题,实际上是几百年来很多人经常关心、不断叩问的问题。而问题起点是在清朝发祥地赫图阿拉,所以作者把这个问题称作''赫图阿拉之问'',并将此问作为全书的楔子,通过对满族在历史发展的融合壮大及其统治时期的兴盛关键和历史经验,对这个问题作出解答。
梦回三千年
中华文明史是多元文化走向统合的历史。从千年宏观的视野,依文化的形态,做出文化梳理,进行逻辑分析,就中华文化演进脉络而言,按照统合的焦点不同,三个千年发生过三次大的历史变局。而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在中华文化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多年历史演进中,发挥着更为重大的影响,产生着更为重大的作用。
第一个千年,主要是商周时期(公元前17世纪-前221年),大数算是千余年,地域分布极其广泛,但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和渭河中下游流域等。这次历史文化大统合,主要是农耕文化各地域、各方国的大统合。这个统合后的中原农耕文化的族群,被称为汉庭,被认为是汉族形成之始。在这个千年里,浸润着东北森林文化的肃慎,已经同中原王朝发生着联系,如楛矢石砮。
第二个千年,从秦初到唐未(公元前221-907),大数算也是千年,地域也更加广阔。这个时期,除中原地区农耕文化内部继续冲突与融合外,又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就是西北草原文化,并不断发生碰撞与统合的气象,汉、唐两在帝国出现在世界的东方。在这个千年里,满洲先人建立渤海政权,得到唐朝皇廷的册封。由上个千年的朝贡,到这个千年的建立地域性政权,表明东北森林文化的力量有了明显的成长与壮大。
第三个千年,从辽宋到明清(公元907-1911)。辽、北宋、金、南宋、西夏、元、明、清,历经八代九十帝,大数算也是千年。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继续冲突与融合,东北森林文化则登上中原历史舞台。这个千年,焦点是森林文化与其他四种文化的统合。森林文化向西统合草原文化,形成满蒙联盟;向南统合农耕文化,赢得中华正统;向西南统合高原文化,巩固青藏版图;向东南统合海洋文化,收复台湾故土,南达曾母暗沙。在中华文明史的第三个千年,森林文化发挥了促进各文化统合的枢纽作用。
时空一叹
中国历史的发展,继汉文景之治(前179-前141)、唐贞观之治(627-649)、明仁宣之治(1425-1435)后,出现清康乾之治(1662-1795),显现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和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的大统合,也是中华文化空前的大统合。在清明盛时,展现了总面积达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大中华版图。中华文化以强大的原生性、悠久性、连续性、多元性、一体性、包容性、国际性、日新性,统合了上述五种文化形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保证了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未中断,也为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住在了巨大的智慧和能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将多种地域、多种族群、多种经济、多种文化的江河,汇聚成为中华文化的浩瀚海洋,从而为成当时世界上统一、强大、协和、昌盛的中华大帝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历史表明,中华文明之博大,在于其文化多元;中华文明之绵延,在于其文化统合。统而合之,合则大、合则强、合则兴、合则安。''以文化之统合,求国家之统一。''这应是森林帝国从赫图阿拉走向辽河,走进山海关,赶往中原,最后走向统合全中华的历史宝鉴。
书于2020年6月30日下午